摘要:一、每個自覺的孩子背後都有“狠心”的父母。在學習的路上,如果父母指望孩子自覺,恐怕只會事與願違。

上週日,因爲學習的事,大寶和我吵了起來。

“今天老師沒留作業,你還讓我寫!臭媽媽!”大寶眼裏含着淚,氣沖沖的向我喊道。

那句“臭媽媽”,彷彿像一塊鋒利的小石子,直擊心臟,心裏咯噔一下,讓我對一直以來的堅持產生懷疑。

在大寶眼裏,我是個嚴厲的媽媽,總是督促她學習。

這段時間,受疫情影響,孩子們的上課方式由“線下”發展到了“線上”,網課缺少了真實課堂的緊張感,怕大寶因此而鬆懈,週末我也會讓她做上一會兒題或練練字。

但大寶卻漸漸有了自己的小主意,不願意再聽從媽媽的安排,所以當我在週末提出我們一起寫作文的想法時,遭遇了大寶兒強烈的反抗情緒。

好友勸我:“週末不就是放鬆的嘛!我們家就是這樣,平時老師交待的練習能完成就不錯了。”

我隨聲附和着,但卻始終找不到理由說服自己對大寶放任自流。

有人說孩子小時候父母是引領孩子認識世界的嚮導,而我認爲最好的嚮導是要教給孩子自己去認識世界的方法。

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認識世界的方法,最主要的途徑就是學習。

父母之愛子,必爲之計深遠。

比起現在看着孩子因爲學習而對我抱怨流淚,我更不願在將來看到她在現實中因爲缺少學習而“流血”。

父母在孩子尚小的時候對他多些“狠心”,只是爲了孩子以後少喫些生活的苦。

一、每個自覺的孩子背後都有“狠心”的父母

前些天,綜藝節目《天天向上》播出時,演員章齡之因爲“教育方式”而上了微博熱搜。

節目中,章齡之自己一個人在家,每天陪兩個孩子上網課並輔導作業,她說:“不希望疫情結束,孩子是沒有收穫的。”

她的話引起了許多父母的共鳴,而她所做的事也是許多家長真實的日常寫照。

看着鏡頭裏兩個孩子一刻不停歇的跑來跑去,可想而知,如果沒有媽媽章齡之的督促,他們也許早忘了學習這一回事了。

一同參加節目的黃覺雖然嘴上說着拒絕網課,光玩就可以,但轉過頭來我們發現,孩子每天練字、聽寫、閱讀、算術、舞蹈、彈琴……一個也沒少,他真的只是拒絕了網課而已。

他的拒絕只是因爲他能爲孩子提供更多的學習選擇。

對於許多普通的家庭來說,在不能去學校的日子,網課往往是孩子學習的唯一選擇,更多的家長還是像章齡之那樣,陪着孩子答疑解惑。

但無論是章齡之還是黃覺,他們不同的只是選擇的學習方式,沒有誰真正的對孩子進行“放養”,都主動或被動的當起了孩子的臨時老師。

父母不一定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但卻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

父母對學習的重視程度從一定方面也影響了孩子對於學習的態度。

尤其是對於年紀小的孩子,小孩子的心理發展特徵決定了他們注意力比較分散,不會對同一事物進行長時間的關注,在學習方面更是如此。

假如沒有父母的督促,他們很少會有主動學習的自覺。

長此以往,習慣成自然,孩子形成散漫的個性,便很難再去改正。

父母的狠心督促,比起孩子的成績,更多是爲了培養孩子積極的學習態度與習慣。

二、迷信“天賦”的父母纔是真正的狠心

還記得有一次,同事們在一起討論孩子們學習的話題。

一位同事說:“老師說我們家孩子腦子好,就是貪玩兒,我都不管,成績也還可以。”

我不置可否,因爲與這位同事有相似想法的家長也不少,他們覺得自己的孩子天賦異稟,大概可以自學成才,於是紛紛變成“甩手掌櫃”。

這讓我想到北宋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名篇《傷仲永》。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人,幼時天資過人,無師自通,提筆寫詩,震動鄉里。

王安石聽說了,幾年後回鄉探親時,便去見了他,請他作了幾首詩,但卻有些失望,因爲“神童作家”並不像傳說中的那麼聰明。

過了幾年王安石再次來到了金溪,此時方仲永已經做回了農民。

後來王安石瞭解到,神童之所以“泯然衆人”,是因爲他的父親在發現仲永的天賦後並沒有加以引導,使其繼續學習,反而利用他的特長到處炫耀,爲自己增加“光環”。

方仲永的經歷告訴我們,即使是天才,停止了學習,停止了後天的培養,也不過是一個普通人。

如果想要保持所謂的“好腦子”,父母的引導至關重要。

當然,現在的孩子們即使父母不管,還有學校、有老師,已經比方仲永幸運百倍。

但父母不要忘記了,老師面對的是一羣學生,因材施教雖不是一句空話,但是具體實施起來並沒有想象的那樣簡單。

最有可能做到對孩子的問題“對症下藥”的人,便是父母。

“一想到爲人父母居然不用通過考試,就覺得太可怕了。”人們往往在看到社會上的惡劣新聞時會這樣說,但是父母如果對孩子放任不管,我覺得同樣可怕。

有些家長總以爲管教孩子學習是老師的任務,孩子學的不好,是老師的問題,孩子學的好,孩子本身聰明,總之,作爲父母只管把孩子養大就可以。

不是生下孩子變成了父母,而是養育管教孩子的過程中才成爲了父母。

從“天才”到“衆人”,父母的放任是“罪魁禍首”,這樣的父母對孩子纔是真狠心。

三、有遠見的父母不會被孩子的抱怨擊倒

許多名人回想起自己的成長過程,都會說小時候父母對自己非常嚴厲,但問到“現在會不會恨父母當初管教太嚴”,他們大多會回答:“不會。”

現在一說到董卿,腦海中就會浮現一句詩――“腹有詩書氣自華”,而她這份書香氣與兒時父母的“狠心”管教是分不開的。

董卿曾不止一次的在節目中提到父母對自己近乎嚴苛的教育方式,從她開始識字,父親就督促她抄成語、背古詩,再大一點,給她開書單、讀名著。

她曾經也無比討厭父親的嚴苛,而如今所有的討厭都如數變成了感謝:“感謝父親,讓我變成了一個內心強大的孩子。”

小時候總以爲嚴厲的父母大概是上天派來懲罰自己的惡魔,長大了才明白父母的用心不會讓你看見。

最近,周杰倫帶着他的綜藝節目《周遊記》與大家見面了,第一期的主題是“聽媽媽的話”。

周杰倫的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而這背後他要感謝的便是兒時媽媽手裏的那根藤條。

如果沒有當年母親的嚴厲要求,今天也許就沒有這個叫周杰倫的歌壇巨星了。

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爲巨星,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多麼偉大的事業。

父母逼迫孩子學習的初衷,不過是爲了讓孩子在未來能夠多一份選擇的權利,少一份被選擇的無奈。

還記得明星楊穎參加一檔綜藝節目時,面對別人優美的琴聲,失落的感嘆:“爲什麼小的時候沒有人逼我?”這是多少人成年後的心聲。

父母的放縱使他們只能成爲坐在路邊上爲別人鼓掌的人,如果父母當初可以嚴厲一點、“狠心”一點兒,他們本也可以成爲享受掌聲的那個人。

最深切的愛,不只是蜜糖,還有嚴厲。

在學習的路上,如果父母指望孩子自覺,恐怕只會事與願違。

再高的天賦缺少了父母的引導與管教,也抵不過時間的消磨。

也許我們現在是孩子眼裏的“臭媽媽”、“壞爸爸”,但請你不要放棄,因爲我相信,等到孩子長大成人的那一天,會理解父母的“狠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