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小伙伴大家好呀,听小菌哔哔叨,生活乐逍遥!

前天,也就是529,又是一年叶修生日会。

作为全职铁粉的我,自然是不会错过这一盛会,可是在直播的弹幕中,我又看到了当年特别篇播出后那个全职粉丝高度热议的问题:

《全职高手》第一季和特别篇到底哪一个更好?


第一季宣传封面


特别篇宣传封面

今天就与大家讨论一下,从看动画的那些“常识”上来深究,《全职高手》第一季和特别篇到底哪一个更好?

首先,我个人更欣赏视美所做的第一季,其给我的观感在特别篇之上。

其次,彩铅肯定是用心做了,尽了全力,态度上没有问题,我的观点不针对其制作态度或者人品。

最后,我认为第一季和特别篇制作水平的差距并不显著,更多的体现出来的是制作思路上本质的不同。

同时,我希望各位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有不同的意见在评论区提出。

在看特别篇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当我拿着第一季和特别篇一起问我同学意见的时候,不同的人群意见会出现很大的分歧。

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1. 基本不看日本动画,平时喜欢看电视剧和电影的妹子,一边倒的给第一季好评;而喜欢看日漫的男生,喜欢两者的比例接近五五开。当对象涉猎广泛,电视剧和动漫都喜欢看时,喜欢第一季的比例又开始占优。

2. 在我问及的对象中,十个人大概有九个觉得第一季画面更好。

我这并不是多么严谨的调查,范围也仅限于大学生群体。

但我想这种比例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并不是说特别篇的制作水平就比第一季差到哪去,本质上体现的是思路不同。

对此,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的。

第一季是在用2D动画做电视剧,特别篇则是目前主流的日漫风格。

因为,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的话,很多事情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画面

首先,画面色调上,特别篇背景还好,人物普遍色块较大,颜色偏亮,对比度高但是层次感不够,看起来就比较“粗犷”。

相比之下第一季的颜色和环境更为融入,阴影的使用使画面更加写实,有莹润通透的感觉,重要的是与3D场景融入的很好,两者配合之下,使得画面效果“更接近现实”,从这两幅图大家应该可以直接感受到。

第二幅图的几个问题是:


1. 它和第一幅图一样是一个左亮右暗的场景,但第二幅图左右两边都有光源,且一个是暖色光源一个是冷色光源,亮的地方特别亮,整体却处在夜晚的暗环境中,在一个人身上造成割裂感,就是那种身体一半在夏天一半在冬天的感觉。

并且这里明显是一个悲伤或者低落的情绪点,暗部的阴影和整体暗色调理应该强于光亮部分,特别篇却正好相反,结果就是情绪和画面的割裂。


如图,橙色和青色在色轮上处于完全相反的位置,情感象征也相反,这两者的结合用的不好就很容易让观众感觉“别扭”。

2. 注意苏沐橙右边头发边缘上的光边,应该是用特效做了边缘渐变打光的效果,但是看起来却很别扭,视美则使用了真实的手绘阴影,有非常明显的阴影分界线,符合环境内强光照射的特性。


3. 从这幅图能明显看出特别篇的上色风格偏向纯色,而真实环境里的色彩大部分都是偏色,因为环境光折射入人眼后会出现一定变化,形成混合颜色也就是冷色或暖色而非直接就是蓝色红色,纯色配合上与第一季差不多的模仿现实的3D背景,没有违和感才是有鬼了,这种情况在后面两集有所缓和,但这种纯色的风格我想更适合其他题材的作品,比如同样由彩铅制作的《幻游猎人》。

还有一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视美的画面中无论是镜头还是人物动作,都很少有“静态”,给你一种始终都在动的感觉,很多时候人物说话也是全身在动,这是一种相比日漫常见的身体静态嘴动的处理方式更加写实的演出。

因为我们平时看电视剧演员说话,肯定也是有全身动作配合的,就算是与日本动画相比,也是与京都动画这个业界著名的擅长日系作画的公司更接近,战斗的时候也是一样的,相对来说特别篇就很“正常”。

在第一季的文戏当中,视美将他们擅长动作细节的特点充分发挥了出来,很多人说视美脸盲,但是说实话,在第一季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认错过人,因为视美为所有主要人物设计了标志性的细节动作,别说眉眼之间气质的不同了,就算只看这几个细节也不会认错人。

比如,叶修那换个人也不会认错的掏耳朵,王杰希的大小眼,包子的板砖和永远都在转笔的喻文州。

但特别篇,我并没有看到这些细节,导致我真的有点认不出谁是谁。


第一季的过场动画也是很有意思的细节部分,大家看。

3D建模搭配上天气变化,打在楼上的光影和楼内灯光随时间变化的细节都很到位,富有生活气息,一下就拉近了我们和那个世界的距离,而这种过场动画在日漫中很少见,但国产电视剧和电影中算是惯用手法了。


还有11集的这个转场,充分发挥了其3D场景建模的优势,电影般的转换效果非常惊艳。

以及经典的场景——人物,外景——内景切换,配合BGM,基本就是个电视剧了。

至于特别篇,说实话就是“硬切”,当然也不是说不行,用好了是一样好。

打斗场面和分镜。

打斗和分镜其实是视美和彩铅各自风格差别展现的最淋漓尽致的地方,首先要明确,特别篇的打戏确实不是水货,从作画上讲真的可以夸,至少国动第一梯队是毫无问题的,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比视美精彩,那么它的优点在哪里呢?

1. 马戏,黑白闪等作画技巧的运用给战斗画面增色。

2. 打斗分镜较为灵活。

3. 战斗节奏快,爆发力强。

这里主要说一下第三点,其实特别篇的整体战斗风格在第一集的第一个场景就展现出来了,就是那个打BOSS时的开枪镜头,首先是变形空中开枪位移,然后是BOSS嘴中补刀。



同样是变形开枪的位移镜头,第一季是什么样子的呢?这里用第十二集叶修被围攻的战斗举例。

我想对比已经非常鲜明了,特别篇战斗的关键字,一个是“爆”,一个是“快”。包括之前的黑白闪和马戏,其实都是为了这种战斗风格服务。

这里需要明确一个踩点的问题,简单地说,比如我要原地向正前方挥舞一把巨剑,我的动作是举起——停顿——挥下,剑尖的移动轨迹则是最低点A——最高点B——最低点A。

A和B本身就是点,而由于剑本身的重量和挥舞时惯性的存在,我的动作速度肯定不会是均匀的,而是慢慢举起(最高点A)——停顿(最高点B)——快速挥下(最低点A),这个慢——停——快就是踩点。

动画中如果对其进行更夸张的处理,在慢到停的过程中用黑白闪等方式蓄力,之后的动作,比如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时,速度再更夸张的提升,就会形成强烈“爆发”的魄力感。

大家可以想象过山车爬升再快速落下的过程。

相比起来,第一季的踩点就比较“平”,开起来有点拖泥带水不是那么“爽”,再加上第一季常常用人物面部大特写,虽然挺好看的,不过打斗节奏就有被拖慢的问题了。

就算是打戏整体观感最好的第十二集,也有这种“慢慢赶路”的情况拖一下节奏,这在看惯了爽快打戏的人眼中当然不可能观感太好。

但是呢,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是,这种一板一眼,动作看得一清二楚的“平实”打斗,反而很擅体现“游戏感”,人物的站位,动作,技能效果等都能交代的比较清楚。

这里需要明确一下,全职的打斗都是电子竞技,是游戏场面,那么这里就隐藏着一个很重要的要求,现实与游戏的切换,不像其他战斗番打架就是打架,全职是必须有现实与游戏的穿插,否则让观众感觉不到“游戏感”,代入感和沉浸感就是要下降的。

第一季这种穿插很多,有的时候还与游戏角色一起形成现实与游戏的“同步”,特别篇则相对少一些,尤其是第一集,基本没有任何穿插,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角色反应,而看不到真人反应,自然也不会有所谓的“同步”。


这在我看来其实是全职很重要的一个燃点,本可以大作文章。

视美在全职的打斗思路其实还是比较参考影视剧,没有那么多花哨的东西,就是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的给你看清楚了。

因为日漫中分镜不断变化的打斗场面,在影视剧里很难实现或成本太高,相对来说就比较规矩,没那么灵活,打起来就没有特别篇那么“爽”。

这一点特别篇做的不错,国内一流没什么问题。

至于喜欢哪一种也是见仁见智,毕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

但是特别篇的打斗相对来说更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这是在玩游戏吗?”的感觉,反而第一季那种“规矩”的打斗在展现游戏竞技性上更占优势。


打斗是为整个作品服务的,是为观众的观看体验服务的,如果打斗让观众产生了违和感,无论有多炫酷也是得不偿失,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力气用错了地方”、“马屁拍到了马腿上”。

顺便一说,视美的打斗也不是完全模仿影视剧,有些地方很有想法,值得好好分析。

比如第九集的这段团队战,一招一式,来来回回其实很有讲究,大家可以回去好好看看。

总结下来特别篇和第一季的打斗,一句话,风格不同没有高下。

从作画上说特别篇打斗整体水平高于第一季,从气氛渲染和调动观众情绪上,第一季强于特别篇。


至于我个人喜欢哪一种?当然是第一季的,因为技能看的非常清楚,加上与现实的穿插,让我这个不怎么玩游戏的人也能代入进去,不会打着打着变成魁地奇。

更关键的是,第一季的BGM乃至音效配合都比特别篇要出色,这一点在打斗中其实非常重要,一部影视作品的质感,绝对是画面加上音效音乐的叠加,而且不是有就可以,风格,切入点,持续时间,音量大小等等都影响观感。

特别篇里BGM存在感实在是太薄弱,导致我很多该燃得时候没有燃起来,两次出现得再起荣耀切入点又很奇怪,感觉有点“强行燃”的意思。

总结:

说到这里,真的觉得彩铅挺可惜的,因为我在以上说的那些问题其实大部分都不是什么硬伤,毕竟并不是所有作品都需要影视剧般的生活感和情感细节。

如果彩铅做的是《斗破苍穹》之类的类型,凭借这种打斗质量他们可以原地起飞。


问题在于,视美在第一季采用的思路太适合全职了,因为喜欢全职的最有战斗力,最有消费能力,最上心的核心粉丝其实大部分不是日漫迷,不是国漫迷,甚至基本就不怎么看动画。

相对来说,真人影视剧的思路更适合他们,比起炫酷的打斗,他们更想看到精致的人物,细腻的情感,真人般的小细节,乃至场景的气氛渲染以及和人物之间的衬托互动都更能打动他们。

所以视美这种接不看动画观众“地气”的思路,尽力营造真实生活气息的风格我是很欣赏的。

特别篇并不是做的不好,他们的思路在日漫迷当中是相当吃得开的,但是三集特别篇下来,给我的感觉是他们太想撩动观众的燃点泪点,但是因为思路上的问题导致情绪卡在一个不上不下的位置上。

你要说他差吧,绝对不差,但是你要是说他好吧,又实在有点“强行硬撩”。

因此,我才说他可惜,他们更适合做一个魔幻战斗番,却不是很适合全职。

第一季则精准的抓住了核心观众的喜好,也抓住了全职的作品风格。

当然,也不至于要骂特别篇,至少他们尽力了。


其实,看到评论区都是两方风格的互掐我觉得蛮好奇的,在后面暗箱操作,不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还进行各种甩锅粉丝的骚操作的到底是谁,大家应该懂吧。

说真的,从目前全职动画的热度来看,粉丝们的热情已经被消耗的差不多了,当年第一季开播时的盛况,是再也回不去了,很多人真正看重的那种万众一心的“氛围”也早就消失了。

最令我欣赏的地方其实是,第一季让我看到了一种不同于市面上大部分作品的风格,是非常鲜明的视美的特点,这种“独特性”是我最愿意看到的。

相对来说,全职是一部我愿意推荐给圈外人观看的作品。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不专业不配看动画”。

这句话,怎么来的呢?这是特别篇播出后,面对粉丝的质疑和批评,一些所谓的“专业人士”打出的论调。

说观众不懂欣赏,特别篇作画明明比第一季更优秀,是我们姿势水平太低云云,以至于有些所谓的粉丝频频拿出这一论调来攻击其他粉丝。

还有人说“视美不画layout是不自量力”之类,把动画观感的优秀与否与某项具体技术的使用挂钩,不用就是不优秀?我觉得这样说挺可笑的。


先不提作为导演分镜和原画之间步骤的layout在分镜本身足够详细足够直观的情况下,到底是不是“绝对必要”的,就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我想说。

我为什么要看动画?我为什么喜欢动画?难道是因为某个作画技巧?某个先进技术?做梦呢吧?

我们喜欢动画,是因为他们能够给我们带来现实世界无法实现的瑰丽想象,看着那些幻想中的人们我觉得他们仿佛只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另一个维度的真实存在,那些世界的人和事给了我勇气。

也让我明白了何为想象的无限可能,能让我对那个世界产生向往,与那里的人们产生共鸣,这就是能打动我的好动画,除此之外,我们观众还想要什么呢?

如果让我在有layout的特别篇和无layout的第一季中选,对不起,我选能打动我的第一季。

至于它用了什么高端手法,什么先进技术,于我根本无关紧要。

或许不可理喻,或许蛮不讲理,但这就是一个普通观众的普通感受,而已!

严格来说,无论是彩铅还是视美都是在日本有限动画的范围内,但是在表达方式上,是可以看出不同的。


简单的说,视美的全职高手即使是日本提供的身躯,但它从小在中国长大,举手投足之间完全是中国人的做派,那么我们还是会一眼看出这是个中国人。

也正因如此我更愿意用差别而不是差距来形容全职第一季和特别篇,差距缩小,差别凸显,口味问题有了实际的意义,方才是一个文化产业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

我始终秉持着这样一个观点:一味模仿日漫是没有出路的,它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也是终将分道扬镳的对手,无论五年、十年还是二十年,我们迟早会创造出只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

感谢全职曾给我带来的一腔热血,荣耀与感动。

今日话题:那些年,给你带来感动和热血的动画究竟是哪一部呢?欢迎各位小伙伴在留言区讨论吧!

本文由菌菌动漫社原创,欢迎关注讨论,下期再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