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小夥伴大家好呀,聽小菌嗶嗶叨,生活樂逍遙!

前天,也就是529,又是一年葉修生日會。

作爲全職鐵粉的我,自然是不會錯過這一盛會,可是在直播的彈幕中,我又看到了當年特別篇播出後那個全職粉絲高度熱議的問題:

《全職高手》第一季和特別篇到底哪一個更好?


第一季宣傳封面


特別篇宣傳封面

今天就與大家討論一下,從看動畫的那些“常識”上來深究,《全職高手》第一季和特別篇到底哪一個更好?

首先,我個人更欣賞視美所做的第一季,其給我的觀感在特別篇之上。

其次,彩鉛肯定是用心做了,盡了全力,態度上沒有問題,我的觀點不針對其製作態度或者人品。

最後,我認爲第一季和特別篇製作水平的差距並不顯著,更多的體現出來的是製作思路上本質的不同。

同時,我希望各位本着求同存異的精神,有不同的意見在評論區提出。

在看特別篇的時候我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當我拿着第一季和特別篇一起問我同學意見的時候,不同的人羣意見會出現很大的分歧。

基本可以歸納爲以下兩點:

1. 基本不看日本動畫,平時喜歡看電視劇和電影的妹子,一邊倒的給第一季好評;而喜歡看日漫的男生,喜歡兩者的比例接近五五開。當對象涉獵廣泛,電視劇和動漫都喜歡看時,喜歡第一季的比例又開始佔優。

2. 在我問及的對象中,十個人大概有九個覺得第一季畫面更好。

我這並不是多麼嚴謹的調查,範圍也僅限於大學生羣體。

但我想這種比例也可以說明一些問題,並不是說特別篇的製作水平就比第一季差到哪去,本質上體現的是思路不同。

對此,我個人的看法是這樣的。

第一季是在用2D動畫做電視劇,特別篇則是目前主流的日漫風格。

因爲,從這個角度來思考的話,很多事情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畫面

首先,畫面色調上,特別篇背景還好,人物普遍色塊較大,顏色偏亮,對比度高但是層次感不夠,看起來就比較“粗獷”。

相比之下第一季的顏色和環境更爲融入,陰影的使用使畫面更加寫實,有瑩潤通透的感覺,重要的是與3D場景融入的很好,兩者配合之下,使得畫面效果“更接近現實”,從這兩幅圖大家應該可以直接感受到。

第二幅圖的幾個問題是:


1. 它和第一幅圖一樣是一個左亮右暗的場景,但第二幅圖左右兩邊都有光源,且一個是暖色光源一個是冷色光源,亮的地方特別亮,整體卻處在夜晚的暗環境中,在一個人身上造成割裂感,就是那種身體一半在夏天一半在冬天的感覺。

並且這裏明顯是一個悲傷或者低落的情緒點,暗部的陰影和整體暗色調理應該強於光亮部分,特別篇卻正好相反,結果就是情緒和畫面的割裂。


如圖,橙色和青色在色輪上處於完全相反的位置,情感象徵也相反,這兩者的結合用的不好就很容易讓觀衆感覺“彆扭”。

2. 注意蘇沐橙右邊頭髮邊緣上的光邊,應該是用特效做了邊緣漸變打光的效果,但是看起來卻很彆扭,視美則使用了真實的手繪陰影,有非常明顯的陰影分界線,符合環境內強光照射的特性。


3. 從這幅圖能明顯看出特別篇的上色風格偏向純色,而真實環境裏的色彩大部分都是偏色,因爲環境光折射入人眼後會出現一定變化,形成混合顏色也就是冷色或暖色而非直接就是藍色紅色,純色配合上與第一季差不多的模仿現實的3D背景,沒有違和感纔是有鬼了,這種情況在後面兩集有所緩和,但這種純色的風格我想更適合其他題材的作品,比如同樣由彩鉛製作的《幻遊獵人》。

還有一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視美的畫面中無論是鏡頭還是人物動作,都很少有“靜態”,給你一種始終都在動的感覺,很多時候人物說話也是全身在動,這是一種相比日漫常見的身體靜態嘴動的處理方式更加寫實的演出。

因爲我們平時看電視劇演員說話,肯定也是有全身動作配合的,就算是與日本動畫相比,也是與京都動畫這個業界著名的擅長日系作畫的公司更接近,戰鬥的時候也是一樣的,相對來說特別篇就很“正常”。

在第一季的文戲當中,視美將他們擅長動作細節的特點充分發揮了出來,很多人說視美臉盲,但是說實話,在第一季的時候,我從來沒有認錯過人,因爲視美爲所有主要人物設計了標誌性的細節動作,別說眉眼之間氣質的不同了,就算只看這幾個細節也不會認錯人。

比如,葉修那換個人也不會認錯的掏耳朵,王傑希的大小眼,包子的板磚和永遠都在轉筆的喻文州。

但特別篇,我並沒有看到這些細節,導致我真的有點認不出誰是誰。


第一季的過場動畫也是很有意思的細節部分,大家看。

3D建模搭配上天氣變化,打在樓上的光影和樓內燈光隨時間變化的細節都很到位,富有生活氣息,一下就拉近了我們和那個世界的距離,而這種過場動畫在日漫中很少見,但國產電視劇和電影中算是慣用手法了。


還有11集的這個轉場,充分發揮了其3D場景建模的優勢,電影般的轉換效果非常驚豔。

以及經典的場景——人物,外景——內景切換,配合BGM,基本就是個電視劇了。

至於特別篇,說實話就是“硬切”,當然也不是說不行,用好了是一樣好。

打鬥場面和分鏡。

打鬥和分鏡其實是視美和彩鉛各自風格差別展現的最淋漓盡致的地方,首先要明確,特別篇的打戲確實不是水貨,從作畫上講真的可以誇,至少國動第一梯隊是毫無問題的,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比視美精彩,那麼它的優點在哪裏呢?

1. 馬戲,黑白閃等作畫技巧的運用給戰鬥畫面增色。

2. 打鬥分鏡較爲靈活。

3. 戰鬥節奏快,爆發力強。

這裏主要說一下第三點,其實特別篇的整體戰鬥風格在第一集的第一個場景就展現出來了,就是那個打BOSS時的開槍鏡頭,首先是變形空中開槍位移,然後是BOSS嘴中補刀。



同樣是變形開槍的位移鏡頭,第一季是什麼樣子的呢?這裏用第十二集葉修被圍攻的戰鬥舉例。

我想對比已經非常鮮明瞭,特別篇戰鬥的關鍵字,一個是“爆”,一個是“快”。包括之前的黑白閃和馬戲,其實都是爲了這種戰鬥風格服務。

這裏需要明確一個踩點的問題,簡單地說,比如我要原地向正前方揮舞一把巨劍,我的動作是舉起——停頓——揮下,劍尖的移動軌跡則是最低點A——最高點B——最低點A。

A和B本身就是點,而由於劍本身的重量和揮舞時慣性的存在,我的動作速度肯定不會是均勻的,而是慢慢舉起(最高點A)——停頓(最高點B)——快速揮下(最低點A),這個慢——停——快就是踩點。

動畫中如果對其進行更誇張的處理,在慢到停的過程中用黑白閃等方式蓄力,之後的動作,比如從一點移動到另一點時,速度再更誇張的提升,就會形成強烈“爆發”的魄力感。

大家可以想象過山車爬升再快速落下的過程。

相比起來,第一季的踩點就比較“平”,開起來有點拖泥帶水不是那麼“爽”,再加上第一季常常用人物面部大特寫,雖然挺好看的,不過打鬥節奏就有被拖慢的問題了。

就算是打戲整體觀感最好的第十二集,也有這種“慢慢趕路”的情況拖一下節奏,這在看慣了爽快打戲的人眼中當然不可能觀感太好。

但是呢,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是,這種一板一眼,動作看得一清二楚的“平實”打鬥,反而很擅體現“遊戲感”,人物的站位,動作,技能效果等都能交代的比較清楚。

這裏需要明確一下,全職的打鬥都是電子競技,是遊戲場面,那麼這裏就隱藏着一個很重要的要求,現實與遊戲的切換,不像其他戰鬥番打架就是打架,全職是必須有現實與遊戲的穿插,否則讓觀衆感覺不到“遊戲感”,代入感和沉浸感就是要下降的。

第一季這種穿插很多,有的時候還與遊戲角色一起形成現實與遊戲的“同步”,特別篇則相對少一些,尤其是第一集,基本沒有任何穿插,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角色反應,而看不到真人反應,自然也不會有所謂的“同步”。


這在我看來其實是全職很重要的一個燃點,本可以大作文章。

視美在全職的打鬥思路其實還是比較參考影視劇,沒有那麼多花哨的東西,就是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的給你看清楚了。

因爲日漫中分鏡不斷變化的打鬥場面,在影視劇裏很難實現或成本太高,相對來說就比較規矩,沒那麼靈活,打起來就沒有特別篇那麼“爽”。

這一點特別篇做的不錯,國內一流沒什麼問題。

至於喜歡哪一種也是見仁見智,畢竟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格。

但是特別篇的打鬥相對來說更容易讓人產生一種“這是在玩遊戲嗎?”的感覺,反而第一季那種“規矩”的打鬥在展現遊戲競技性上更佔優勢。


打鬥是爲整個作品服務的,是爲觀衆的觀看體驗服務的,如果打鬥讓觀衆產生了違和感,無論有多炫酷也是得不償失,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力氣用錯了地方”、“馬屁拍到了馬腿上”。

順便一說,視美的打鬥也不是完全模仿影視劇,有些地方很有想法,值得好好分析。

比如第九集的這段團隊戰,一招一式,來來回回其實很有講究,大家可以回去好好看看。

總結下來特別篇和第一季的打鬥,一句話,風格不同沒有高下。

從作畫上說特別篇打鬥整體水平高於第一季,從氣氛渲染和調動觀衆情緒上,第一季強於特別篇。


至於我個人喜歡哪一種?當然是第一季的,因爲技能看的非常清楚,加上與現實的穿插,讓我這個不怎麼玩遊戲的人也能代入進去,不會打着打着變成魁地奇。

更關鍵的是,第一季的BGM乃至音效配合都比特別篇要出色,這一點在打鬥中其實非常重要,一部影視作品的質感,絕對是畫面加上音效音樂的疊加,而且不是有就可以,風格,切入點,持續時間,音量大小等等都影響觀感。

特別篇裏BGM存在感實在是太薄弱,導致我很多該燃得時候沒有燃起來,兩次出現得再起榮耀切入點又很奇怪,感覺有點“強行燃”的意思。

總結:

說到這裏,真的覺得彩鉛挺可惜的,因爲我在以上說的那些問題其實大部分都不是什麼硬傷,畢竟並不是所有作品都需要影視劇般的生活感和情感細節。

如果彩鉛做的是《鬥破蒼穹》之類的類型,憑藉這種打鬥質量他們可以原地起飛。


問題在於,視美在第一季採用的思路太適合全職了,因爲喜歡全職的最有戰鬥力,最有消費能力,最上心的核心粉絲其實大部分不是日漫迷,不是國漫迷,甚至基本就不怎麼看動畫。

相對來說,真人影視劇的思路更適合他們,比起炫酷的打鬥,他們更想看到精緻的人物,細膩的情感,真人般的小細節,乃至場景的氣氛渲染以及和人物之間的襯托互動都更能打動他們。

所以視美這種接不看動畫觀衆“地氣”的思路,盡力營造真實生活氣息的風格我是很欣賞的。

特別篇並不是做的不好,他們的思路在日漫迷當中是相當喫得開的,但是三集特別篇下來,給我的感覺是他們太想撩動觀衆的燃點淚點,但是因爲思路上的問題導致情緒卡在一個不上不下的位置上。

你要說他差吧,絕對不差,但是你要是說他好吧,又實在有點“強行硬撩”。

因此,我才說他可惜,他們更適合做一個魔幻戰鬥番,卻不是很適合全職。

第一季則精準的抓住了核心觀衆的喜好,也抓住了全職的作品風格。

當然,也不至於要罵特別篇,至少他們盡力了。


其實,看到評論區都是兩方風格的互掐我覺得蠻好奇的,在後面暗箱操作,不進行充分的市場調查還進行各種甩鍋粉絲的騷操作的到底是誰,大家應該懂吧。

說真的,從目前全職動畫的熱度來看,粉絲們的熱情已經被消耗的差不多了,當年第一季開播時的盛況,是再也回不去了,很多人真正看重的那種萬衆一心的“氛圍”也早就消失了。

最令我欣賞的地方其實是,第一季讓我看到了一種不同於市面上大部分作品的風格,是非常鮮明的視美的特點,這種“獨特性”是我最願意看到的。

相對來說,全職是一部我願意推薦給圈外人觀看的作品。

最後,我們來說一下,“不專業不配看動畫”。

這句話,怎麼來的呢?這是特別篇播出後,面對粉絲的質疑和批評,一些所謂的“專業人士”打出的論調。

說觀衆不懂欣賞,特別篇作畫明明比第一季更優秀,是我們姿勢水平太低云云,以至於有些所謂的粉絲頻頻拿出這一論調來攻擊其他粉絲。

還有人說“視美不畫layout是不自量力”之類,把動畫觀感的優秀與否與某項具體技術的使用掛鉤,不用就是不優秀?我覺得這樣說挺可笑的。


先不提作爲導演分鏡和原畫之間步驟的layout在分鏡本身足夠詳細足夠直觀的情況下,到底是不是“絕對必要”的,就從一個普通觀衆的角度,我想說。

我爲什麼要看動畫?我爲什麼喜歡動畫?難道是因爲某個作畫技巧?某個先進技術?做夢呢吧?

我們喜歡動畫,是因爲他們能夠給我們帶來現實世界無法實現的瑰麗想象,看着那些幻想中的人們我覺得他們彷彿只是生活在另一個世界另一個維度的真實存在,那些世界的人和事給了我勇氣。

也讓我明白了何爲想象的無限可能,能讓我對那個世界產生嚮往,與那裏的人們產生共鳴,這就是能打動我的好動畫,除此之外,我們觀衆還想要什麼呢?

如果讓我在有layout的特別篇和無layout的第一季中選,對不起,我選能打動我的第一季。

至於它用了什麼高端手法,什麼先進技術,於我根本無關緊要。

或許不可理喻,或許蠻不講理,但這就是一個普通觀衆的普通感受,而已!

嚴格來說,無論是彩鉛還是視美都是在日本有限動畫的範圍內,但是在表達方式上,是可以看出不同的。


簡單的說,視美的全職高手即使是日本提供的身軀,但它從小在中國長大,舉手投足之間完全是中國人的做派,那麼我們還是會一眼看出這是個中國人。

也正因如此我更願意用差別而不是差距來形容全職第一季和特別篇,差距縮小,差別凸顯,口味問題有了實際的意義,方纔是一個文化產業逐漸走向成熟的標誌。

我始終秉持着這樣一個觀點:一味模仿日漫是沒有出路的,它是我們學習的對象,也是終將分道揚鑣的對手,無論五年、十年還是二十年,我們遲早會創造出只屬於我們自己的道路。

感謝全職曾給我帶來的一腔熱血,榮耀與感動。

今日話題:那些年,給你帶來感動和熱血的動畫究竟是哪一部呢?歡迎各位小夥伴在留言區討論吧!

本文由菌菌動漫社原創,歡迎關注討論,下期再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