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什尼科夫在其口述回憶錄《AK-47,這把槍改變世界》中,提到了他72歲(1991年)訪問中國時,“在一次試槍時因未戴頭盔,導致半聾”。
卡拉什尼科夫描述事故經歷時,稱“用一個縮小口徑的突擊步槍射擊的時候.戴了一隻頭盔保護我的耳朵。當時有一家中國電視臺對我進行訪問,一位攝像師發現我帶着頭盔不太好看,建議我摘掉頭盔更加上鏡。
我沒有提出異議,這是一個錯誤,因爲結果是災難性的。我用來射擊的槍噪音非常大,這次訪問以後,我的耳朵總是嗡嗡響,說話的時候彷佛裏面塞着棉花。我知道我已經爲這次錯誤支付了高昂的代價。此後我的聽力就一直不太好。”
圖:87式步槍
卡拉什尼科夫沒有描述具體的型號,現在也找不到當時的視頻和圖片。從時間上推斷,他用來射擊的有槍械有較大的概率是87系列步槍——即81步槍的5.8毫米口徑版本。
卡拉什尼科夫的資歷不容置疑,這個造了一輩子槍、也打了一輩子槍的人,對於何種口徑級別的槍械,打起來大概有多大噪聲和後坐力是絕對有經驗的;但是在中國的參觀訪問中,爲什麼會翻車在了小口徑突擊步槍上?
筆者之前在文章裏多次提到,槍械在發射的時候,會有一半稍多的能量隨着燃氣衝出槍口而散失掉。槍口噪聲能量的最主要來源,就是這些燃氣能量所提供的;燃氣噴出的速度越高,壓力越大,噪聲就越強烈。
圖:注意射手帶着耳罩
因此這導致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56衝(仿AK47)發射7.62x39毫米中間威力口徑子彈,53式步槍發射7.62x54R大威力口徑子彈;後者動能遠比前者高得多,但膛口噪聲的功率卻相差無幾——3591w vs 3570w。
而M16在發射5.56x45步槍彈時,在槍口動能還不到AK47水平的前提下,槍口噪聲功率達到4467w。軍用小口徑步槍,表現出的不僅是低動能高殺傷,同樣表現出了低動能高噪聲的特性。
這是源於兩個方面的因素——其一是它的初速設計更高,槍口燃氣噴出的速度也必然更快;而槍口噪聲的聲功率,近似的正比於槍口氣流的功率。其二是消焰器的使用,讓更多的燃氣能量以噪聲的形式被釋放了出來。
圖:95家族其實是錐形消焰器,外形做成圓柱狀的主要目的不是爲了加強,而是兼顧槍榴彈的發射能力
比如根據2014年出版的《自動武器氣體動力學》中給出的數據,95式步槍的圓錐形消焰器——即俗稱的喇叭口消焰器,它的消焰率很高,達到90?這有效的降低了槍口火光對射手視線的干擾,也降低了暴露概率。但與此同時,該消焰器在制退效率和消聲量上,提供的全部是負值。
比如它制退效率是-11?這意味着槍械發射時的後坐衝量加大了——部分原本被噴出的燃氣能量,轉化成了額外的後坐力。而類似的,它的消聲量是-1.2dB,這意味着噪聲還增大了1.2dB。
國內對於槍炮的噪聲研究,最早始於70年代學習美國和歐洲聽覺安全標準。79年中越邊境戰爭中,諸如54式12.7毫米高機造成大量官兵鼓膜穿孔、耳出血的大量教訓,又大大加速了相關研究從學術探討向國家軍用標準的轉化。
因此在1983年、1992年、1996年,國內頒佈了GJB 2-1982《常規兵器發射或爆炸時壓力波對人體作用的安全標準》、《炮口衝擊波對人員非聽覺器官損傷的安全限值》、《常規兵器發射或爆炸時脈衝噪聲和衝擊波對人員聽覺器官損傷的安全限值》等三部國軍標 。
這類國軍標的制定和實施,說穿了就是,大致上搞清楚了各類武器必須把槍炮口衝擊波和噪聲控制在什麼水平,並明確給了性能要求。但它並不代表國內的武器在設計和製造時,就能達到這個性能要求。
在《自動武器氣體動力學》中,很直白的說到:“我國目前的各類制式輕武器,從手槍、衝鋒槍到大口徑機槍和單兵火箭,其噪聲均超過我國武器噪聲安全標準。”
在輕武器設計中,初速越高、槍管越短、發射藥越是高能,槍口噪聲就越是難以控制。卡拉什尼科夫試射的槍械,無論是不是87系列,都肯定是國內80年代研製的產品,試驗性質依然非常濃重。
圖:95B步槍
內彈道和槍口裝置設計不合理、爲了保證消焰等效果,最終導致噪聲激增;不僅在當時是難以避免的問題,實際上在後來的一些型號研製中,依舊是攔路虎——尤其是95B步槍。
卡拉什尼科夫的最大失誤,在於僅僅根據過往的經驗,僅依靠直覺簡單的判斷了小口徑槍械的噪聲危害,就答應了攝像師的要求。但這種主要基於5.45口徑武器和少量5.56毫米武器形成的印象,實際上並不能拿來有效的判定5.8毫米口徑武器的噪聲特性。
“這種武器的噪聲,技術上完全有可能遠超正常水平”;在理性角度,卡拉什尼科夫不可能不具備這樣的判斷力。是不願駁東道主的面子也好,或者純粹只是當時沒有想太多也好,總之卡拉什尼科夫沒有認真的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態度去評估潛在的風險,結果爲之付出了不可挽回的嚴重代價。
卡拉什尼科夫是一個意志極其堅定的人,他整個口述的回憶錄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從不後悔——無論是數十年間一直被指責打壓其他輕武器設計師、尤其是理念不同的年輕人,又或者是被老戰友痛斥他接受葉利欽的獎章幾乎形同背叛。唯獨在摘了頭盔打中國小口徑步槍這件事上,卡拉什尼卡夫後悔了。
這個故事充分的說明了,爲什麼很多安全事故中,作爲專業骨幹的老手反而頻頻栽在一些看起來很低級的問題上:就像很多令人痛悔不已、甚至沒有後悔機會的錯誤一樣,它僅僅是漫不經心的一個決定帶來的後果。
願諸位讀者吸取卡拉什尼科夫的教訓,面對安全問題永遠杜絕漫不經心的心態,不要爲了面子或者顧及他人感情而去做一些違反安全原則的事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