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日本的科技技术实力十分强悍。迄今为止已经拥有28位诺贝尔奖得主,并且在半导体材料、显示技术、高端机床、机器人等领域都是世界领先水平。再加上日本人严谨认真的做事风格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日本产品收获了用户的信赖。上世纪的日系电器一度风靡全球,相信不少80、90后同学童年都用过日本的电器吧……

日本工匠精神代表—寿司之神小野二郎

进入20世纪10年代,世界开始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逐渐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通讯&娱乐工具,与人类的关系也日益的亲密,几乎成为人体一个“器官”。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也孕育出了伟大的手机科技公司:市值万亿的Apple、手机霸主三星、中国科技之光--华为,以及一众“你争我夺”中国手机科技企业。这时候,我们突然发现:电器时代“独步天下”的日本,在手机行业上居然毫无建树!

我们不禁问道:科技发达如日本,为什么偏偏做不好手机呢?

产品化能力弱

日本在影像系统和显示技术上是公认的技术过硬,索尼的镜头和JDI或夏普的屏幕一直是很大国际大牌厂商的首选。同样的,在被动电子元器件领域日本的TDK、村田等公司的产品也质量精良,世界首屈一指。但为什么拥有如此基础技术的优势,日本却依然在手机行业藉藉无名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日本企业的手机产品化能力很弱!

举一个例子:很多网友都知道,2016年小米发布的“MIX概念手机”开启了智能手机的“全面屏”时代,但其实早在2013年,日本的夏普公司就已经发布了类似全面屏概念的手机Aquos系列,但却因为:外形设计过于丑陋、简陋的硬件配置、糟糕的单手体验且在日本之外国家的差劲信号,让这款具有开创性且惊艳的产品几乎无人知晓。

重技术轻产品的日本,往往可以生产性能优良且质量过硬的元器件,但却没有优秀的产品化思维“构建”成一台博得用户喜爱的手机产品。况且,手机基础部件的利润极其的丰厚,日本企业十分“乐得清闲”,安于成为中国厂商的“手机配件”基地。

互联网环境

日本的孙正义投资马云的阿里巴巴,让“2000万美元变500亿美元”的故事一直为人称道的互联网行业投资神话,但日本本国却鲜有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出现。相比中美互联网企业是你追我赶,日本的互联网环境的并不活跃。主要原因还在于日本具备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土壤:日本的实体经济十分的发达,各种社会服务十分的完善,但这样的优越条件却恰恰阻碍了日本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没有给互联网太多的成长空间。

发轫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手机,最需要的就是良好的互联网土壤。如果把手机比做人类身体的话,那么互联网就是这具身体的“血液”,而日本恰恰就缺乏了这极其重要的血液!

先天条件劣势

手机行业“三密集”行业,所谓“三密集”就是指:手机行业呈现“脑力密集”、“体力密集”、“资源密集”3大特征。但恰巧日本却是一个地狭人多的资源短缺国家,产品的性价比不具备竞争力。并且近些年来还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威胁,劳动力严重不足。如此种种,便制约了日本在手机行业的发展。

“老龄化”的日本社会

相反的,中国在这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且人力资源充足,十分适合发展“三密集”产业。如大家所见,中国手机行业也抓住了先天优势,顺势发力。

运营商绑定,创新力不足

日本通信行业有这样一个规定:所有手机厂商发布的手机,必须选定通讯运营商合作,进行绑定销售。运营商手握强大且稳定的销售渠道,如手机厂商们“衣食父母”般的存在,因此在手机开发和设计环节拥有十分重的话语权。而众多的日本手机厂商们,“躺着收钱”的日子过得已经十分的滋润,自然在费时费力的手机产品设计上也安于“得过且过”了。

不只本国内部没有良性的商业竞争环境,日本对外也玩起了“贸易保护主义”。在3G时代还未完全来临之时,日本就为了防止国外手机厂商进入日本市场,设定了一套专有的日本标准,将国外手机厂商拒之门外。此举诚然保护了本土企业的商业利益,但也造就了日本手机业“闭关锁国”的状态,失去了世界竞争力和视野。

相比于中国手机厂商们“你死我活”,稍有不慎就市场无情淘汰的危机感。日本手机行业这样的商业环境,手机厂商完全没有了生存的压力,更无从谈起什么创新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