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日本的科技技術實力十分強悍。迄今爲止已經擁有28位諾貝爾獎得主,並且在半導體材料、顯示技術、高端機牀、機器人等領域都是世界領先水平。再加上日本人嚴謹認真的做事風格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讓日本產品收穫了用戶的信賴。上世紀的日系電器一度風靡全球,相信不少80、90後同學童年都用過日本的電器吧……

日本工匠精神代表—壽司之神小野二郎

進入20世紀10年代,世界開始步入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逐漸成爲人們必不可少的通訊&娛樂工具,與人類的關係也日益的親密,幾乎成爲人體一個“器官”。移動互聯網的興起也孕育出了偉大的手機科技公司:市值萬億的Apple、手機霸主三星、中國科技之光--華爲,以及一衆“你爭我奪”中國手機科技企業。這時候,我們突然發現:電器時代“獨步天下”的日本,在手機行業上居然毫無建樹!

我們不禁問道:科技發達如日本,爲什麼偏偏做不好手機呢?

產品化能力弱

日本在影像系統和顯示技術上是公認的技術過硬,索尼的鏡頭和JDI或夏普的屏幕一直是很大國際大牌廠商的首選。同樣的,在被動電子元器件領域日本的TDK、村田等公司的產品也質量精良,世界首屈一指。但爲什麼擁有如此基礎技術的優勢,日本卻依然在手機行業藉藉無名呢?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日本企業的手機產品化能力很弱!

舉一個例子:很多網友都知道,2016年小米發佈的“MIX概念手機”開啓了智能手機的“全面屏”時代,但其實早在2013年,日本的夏普公司就已經發布了類似全面屏概念的手機Aquos系列,但卻因爲:外形設計過於醜陋、簡陋的硬件配置、糟糕的單手體驗且在日本之外國家的差勁信號,讓這款具有開創性且驚豔的產品幾乎無人知曉。

重技術輕產品的日本,往往可以生產性能優良且質量過硬的元器件,但卻沒有優秀的產品化思維“構建”成一臺博得用戶喜愛的手機產品。況且,手機基礎部件的利潤極其的豐厚,日本企業十分“樂得清閒”,安於成爲中國廠商的“手機配件”基地。

互聯網環境

日本的孫正義投資馬雲的阿里巴巴,讓“2000萬美元變500億美元”的故事一直爲人稱道的互聯網行業投資神話,但日本本國卻鮮有知名的互聯網公司出現。相比中美互聯網企業是你追我趕,日本的互聯網環境的並不活躍。主要原因還在於日本具備互聯網行業發展的土壤:日本的實體經濟十分的發達,各種社會服務十分的完善,但這樣的優越條件卻恰恰阻礙了日本互聯網行業的發展,沒有給互聯網太多的成長空間。

發軔於移動互聯網的智能手機,最需要的就是良好的互聯網土壤。如果把手機比做人類身體的話,那麼互聯網就是這具身體的“血液”,而日本恰恰就缺乏了這極其重要的血液!

先天條件劣勢

手機行業“三密集”行業,所謂“三密集”就是指:手機行業呈現“腦力密集”、“體力密集”、“資源密集”3大特徵。但恰巧日本卻是一個地狹人多的資源短缺國家,產品的性價比不具備競爭力。並且近些年來還面臨着人口“老齡化”的威脅,勞動力嚴重不足。如此種種,便制約了日本在手機行業的發展。

“老齡化”的日本社會

相反的,中國在這些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且人力資源充足,十分適合發展“三密集”產業。如大家所見,中國手機行業也抓住了先天優勢,順勢發力。

運營商綁定,創新力不足

日本通信行業有這樣一個規定:所有手機廠商發佈的手機,必須選定通訊運營商合作,進行綁定銷售。運營商手握強大且穩定的銷售渠道,如手機廠商們“衣食父母”般的存在,因此在手機開發和設計環節擁有十分重的話語權。而衆多的日本手機廠商們,“躺着收錢”的日子過得已經十分的滋潤,自然在費時費力的手機產品設計上也安於“得過且過”了。

不只本國內部沒有良性的商業競爭環境,日本對外也玩起了“貿易保護主義”。在3G時代還未完全來臨之時,日本就爲了防止國外手機廠商進入日本市場,設定了一套專有的日本標準,將國外手機廠商拒之門外。此舉誠然保護了本土企業的商業利益,但也造就了日本手機業“閉關鎖國”的狀態,失去了世界競爭力和視野。

相比於中國手機廠商們“你死我活”,稍有不慎就市場無情淘汰的危機感。日本手機行業這樣的商業環境,手機廠商完全沒有了生存的壓力,更無從談起什麼創新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