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900字、閱讀需要2分鐘

【工作題記】

近期,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與德國大衆集團簽署合作協議:大衆以10億歐元入股江淮控股,股權比例佔50%,並且對合資公司控制權提升到75%,贏得了經營管理權力。

從以上兩個數據可以看到,江淮汽車集團的控制權已經屬於德國大衆。這就意味着這一個國字頭的,堅持以自主品牌發展的汽車集團終於落下了帷幕,成爲了一家外資控股的品牌。

【1】安徽江淮的崛起——這是一部自主品牌的創業史,是靠老一輩江淮人,特別是原董事長左延安先生的帶領下,一錘子一錘是打造出來的,這是民間及官方對江淮汽車共同的評價。

造車非常不容易!按照當時中國工業的基礎,如果不引進外資企業,不使用他們的技術大概會非常的艱難。但是江淮堅持自主發展路線,從一點點做起,發展成國內一家大型的汽車公司,而且是唯一沒有合資的國企,這着實是國人的驕傲。

【2】中國汽車的悲劇——當初採取大量合資的汽車集團,那怕是中方控股,其實真正的利潤點,也歸屬到外資企業的門下。

中國五大汽車集團,基本上都有合資的背景。再加上國人對合資及外資品牌的青睞,導致國內自主品牌與日俱下,至今都沒有真正的起來。或許我們需要重新反思,30年來,儘管中國成爲製造業大國,但是汽車業絕對不是強國。

【3】國家工業的脊樑——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是靠經濟實力來決定的,而經濟實力的核心在於工業能力,而工業的聚焦點就在於汽車行業。

基本上可以看到歐美及日本國家,這些國家之所以成爲世界強國,就是因爲他們擁有很強大的汽車產業。不管是日本的豐田和本田,還是美國的通用及福特,特別是德國的大衆和奔馳。一個國家強不強大,就是要看它的汽車工業,而不是房地產。

【4】江淮集團的沒落——這代表着中國自主汽車品牌的一個發展軌跡,也代表着中國用30年來與世界汽車巨頭的對抗,終於敗下陣來。

在中國工業的前進中,一方面我們希望能夠藉助新能源汽車換道超車,重振中國民族汽車工業;另一方面我們希望能有更多像華爲這樣的公司,在中國高科技上破局,帶動中國的崛起。

【人力資源視角】

這一場中外對決,背後對抗的不是GDP與金融,是人才與科技力量!而這需要的是教育的耐心、務實的決心。#我要上頭條# #江淮汽車:江汽控股正籌劃引進戰略投資者相關工作,尚未形成最終方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