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寶寶經常“一放牀就醒”,媽媽就要比平時抱得更久一點再放下。如果此時放下寶寶,寶寶一般會在你放下,或者躡手躡腳走開的時候醒來。

頭3個月寶寶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睡覺,一天起碼要睡上14-18小時。基本上無限循環“

喫了睡,睡了喫”

的規律。於是,媽媽也跟着“喂娃哄睡、喂娃哄睡”……

這其中,相信大多數寶媽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情:

抱着懷裏的寶寶,來來回回地從臥室溜達到了廚房,就在腰痠背痛手抽筋快要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寶寶終於沉酣睡着了。

心裏一陣竊喜後,打算放下寶寶,結果寶寶一沾牀就嚎啕大哭。

寶寶明明睡着了,爲什麼一放牀就醒?是因爲:

自己放下寶寶的動作太重了?

寶寶睡夢中發現離開了媽媽的懷抱,被驚醒了?

寶寶被自己慣成了抱睡的習慣?

……

其實這都是表面原因,究其本質原因是:

寶寶還處於“快速眼動階段”。

意思是,

雖然寶寶看似睡着,但大腦並沒有真正的休息。

家長可以觀察到,寶寶眼皮在跳動,眼睛偶爾轉動甚至睜開;呼吸仍不均勻;手和四肢是彎曲的。有時會露出微笑,或者做出吮吸的動作,或者突然抽動一下,或者手臂揮動幾下等。

這就說明寶寶正處於“淺層睡眠階段”。

如果此時放下寶寶,寶寶一般會在你放下,或者躡手躡腳走開的時候醒來。

這個時候,很多家長可能不大明白,

爲什麼寶寶睡着了又說沒睡着?

這就要從寶寶的睡眠機制說起了。

要知道,大人可以從清醒的狀態直接進入深層睡眠,可寶寶不行。

寶寶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淺層睡眠(快速眼動階段),才能進入深層睡眠(非快速眼動階段)。

不斷經歷着

“清醒——淺層睡眠——深層睡眠——淺層睡眠——醒來”的睡眠循環。

也就是說,幾個月大的寶寶,只有進入深層睡眠纔算真正的睡着。

那麼,解決寶寶落地醒的的方法就很簡單,

即要等到寶寶進入“非快速眼動階段”的時候放下。

當寶寶的微笑和抽動消失了,呼吸也均勻了,全身肌肉都放鬆了,之前握的拳頭鬆開,四肢自然下垂,就是放下寶寶的時機了。

如果寶寶經常“一放牀就醒”,媽媽就要比平時抱得更久一點再放下。

解決了問題的關鍵癥結,接下來再處理其它的干擾因素。

即抓住了放下的時機,媽媽也不能掉以輕心。要注意放下的姿勢,

避免大幅度的晃動,

將寶寶從熟睡中驚醒。

放下之前,媽媽先將寶寶緊緊貼近胸口,然後整個人連同胸部一起俯到牀上,再慢慢地抽出寶寶屁股上的手,繼而再抽出抱着寶寶頸部的手。

到這一步,可以說大多數寶寶都能安穩入睡了。可對

“分離”特別敏感的寶寶

,可能還不十分管用。

因此,媽媽就需要再嘗試多做幾步,加強寶寶安全感。

第1,在嬰兒牀周圍放一些媽媽的防溢乳墊、睡衣等帶

有媽媽氣味

的東西。

第2,放下寶寶時,

不立刻走開,

將手輕輕放在寶寶的身上拍打安撫一會兒。

第3,將寶寶放在

和子宮活動頻率一樣的搖籃

或者會搖晃的嬰兒牀裏。

讓寶寶不因環境過多變動,感到十分不安,從夢中醒來。

當然,這也是見招拆招。一勞永逸的方法是,

培養寶寶自己在牀上睡覺,

就沒有“一放就醒”的煩惱了。

睡前讓寶寶自己安靜玩一會兒,等到睡眠時間一到,就把寶寶放在牀上,讓他自己睡。

或者媽媽可以和寶寶一起依偎在牀上,通過輕輕地拍打、哼唱安眠曲、放輕柔催眠曲等方式,安撫寶寶睡覺。

總而言之,

儘量避免寶寶被搖晃着、抱着及含着乳頭入睡,

養成不好的睡眠習慣。

隨着寶寶的成長,

淺睡眠期會越來越短,深度睡眠越來越長,並且還會在深度睡眠後轉醒時,自動接覺進入下一個睡眠週期。

寶寶的睡眠就進入成熟期,媽媽就可少擔心了。

【今日話題】:你家寶寶會“一放就醒”嗎?歡迎在留言區暢所欲言。

本文由4399小評菓快樂育兒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