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小凡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辽朝作为崇尚武力的契丹民族在北方建立的王朝,从其建立之初就注重军事、军队、兵器的建设与改造。崔跃忠在其硕士论文中将辽代墓葬中出土的兵器分为13类,并对其功能和特点进行了研究;刘景文、王秀兰则通过对辽金兵器的比较研究论述了辽金强大的原因;李龙通过辽朝的军队军需装备方面对辽代的军事进行了论述;刘雄从辽代的军种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和论述中都未出现对耶律羽之墓出土“镐型器”的情况分析。对于耶律羽之墓出土的“镐型器”只有耶律羽之墓发掘简报上进行了简要记载,未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也未有专门的文章对其进行研究。而耶律羽之墓出土的“镐型器”非常特殊,在其他辽代墓葬中均未发现。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研究辽代的兵器以及礼仪意义深远。故本文将对耶律羽之墓出土的这件非常独特的器物进行探讨。
1 耶律羽之墓“镐型器”的出土情况
1992年,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苏木朝克图东山发现了一座巨大的辽墓,后经专家研究判定为辽代东丹国风云人物耶律羽之的墓葬。该墓葬虽然被盗掘,但是仍然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如各种金银器、瓷器、铜器、铁器、墓志等,为研究当时契丹社会各方面的情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在这众多宝贵的文物中,有一件非常独特的镶嵌有金丝的铁器,在《耶律羽之墓发掘简报》中称之为“错金镐形铁器”。这件特殊的铁器总长14.4厘米,宽1.7厘米,形状呈平放的S形,器身刻画有羽翅纹,并镶嵌有金丝。器身被打磨得非常圆滑,而且在其中部还有直径为1.2厘米的圆銎。《耶律羽之墓发掘简报》简单地推测其可能为仪仗用具。这样的推测是否准确?它是不是仅仅是一件普通的仪仗用具?还是其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
2 耶律羽之墓“镐型器”的用途探析
2.1 “镐型器”的名称
把这件特殊的铁器称之为“镐型器”是否准确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从形状上看,其平放的S形造型,与一端或两端呈尖状,用于平时刨土、修路、采石的镐有很大的区别。也与作为古代兵杖之一,同时是中国古代十八般兵器之一,广泛出现在武侠小说中的,形状为一支手握一支笔的兵器镐有很大不同。其次,从其用途看,明显可以看出其不是用于农业生产中的生产工具,同样不是用于铺桥修路的工具,也不是《说文解字》中所说的“镐,温器也。从金,高声。武王所都,在长安西上林苑中”。因此,可以说将其命名为“镐型器”是不准确的。对于其准确命名应该根据其实际用途来分析。
2.2 “镐型器”的用途
关于耶律羽之墓出土的这件铁器,除了《耶律羽之墓发掘简报》简单地推测其可能为仪仗用具外,以及赤峰巴林左旗林东街头的巨型浮雕壁画中有类似的仪仗浮雕出现,其他人未对其用途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笔者在查阅辽代墓葬的发掘报告后发现,无论是在出土了大量金、银、玉等极为少见的宝贵历史文化材料,被称为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宏伟的契丹皇族墓葬陈国公主附马合葬墓;还是在虽然为汉人,但是却成为辽帝国内除皇族和后族外的第三大家族的韩知古家族的墓葬;以及作为辽代墓葬壁画的典型代表宣化辽墓等辽代墓葬中,均未出现此种类型的铁器,连此种形状的其他材质的器物也未曾有任何出土。
同时,在众多的辽代壁画墓葬中,如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壁画墓、北票季杖子辽代壁画墓、永丰村辽代壁画墓等,无论是契丹族、汉族、渤海族还是其他民族,无论是贵族、僧侣还是平民的辽代墓葬壁画中,都没有此种形状的图画出现。如果其是简单的仪仗用具,那么在这些辽代的其他墓葬中不可能不出现,在辽代的壁画中也不可能一点痕迹也找不到。
在《辽史·卷五十八·志第二十七仪卫志四》中记载:国仗……十二神纛,十二旗,十二鼓,曲柄华盖,直柄华盖。……渤海仗……人皇王倍乘舆羽卫以迎……此故渤海仪卫也。汉仗……步行擎执两千四百一十二人,……左右诸卫将军三十五人……驾车马二十八匹。
通过《辽史》中的记载可以看出在辽代无论是国仗、渤海仗还是汉仗,其中都没有使用此种形状的仪仗用具的记载。同时在《契丹国志》中也未发现有形似的仪仗被用于契丹各皇帝以及后妃的出行中。因此,可以说此件铁质器具不是简单的仪仗用具,或者说不是普通的仪仗用具。从其他辽代墓葬和《辽史·仪卫志》中都未能找到相关说明其用途的材料。因此,其具体用途还需要从其主人耶律羽之的身份、家族及其墓中去追寻。
耶律羽之出身于契丹社会中的名门望族,其与辽代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同是迭列夷离堇北大王九领节钺十金功勋勤德的后代。耶律羽之的祖父六院部蒲古只夷离堇,与耶律阿保机的祖父是亲兄弟。耶律羽之的父亲沤思同样为迭剌部夷离堇。其兄耶律曷鲁、耶律觌烈同样做过迭剌部夷离堇。而迭剌部夷离堇在契丹族的部落联盟中有非常高的地位,是当时联盟中的最高军事首领,掌握着部队的征伐、生杀大权。因此,可以看出耶律羽之家族自古就掌握着契丹族的军事大权,其军事地位在契丹族中是无可动摇的。耶律羽之本人“虽居四辅之末班,独承一人之顾命”,并在人皇王耶律倍逃亡后唐后,在东丹国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使东丹国百废俱兴,并且平定东丹国的内部叛乱,为稳定住辽国的东部边陲做出了突出贡献,深受耶律阿保机与耶律德光的信任。从其家族及其自己的地位中可以看出,其在契丹社会中处在一个很特殊的位置。
他们不仅仅是皇族,还掌握着契丹的最高军事权,并且深受契丹最高统治者的信任。从耶律羽之的家族以及他的身份可以推断出,这件制作精细的镶金铁器应该是与军事礼仪相关的军礼用具,或者说是代表军事权利的一种象征性的器物。在耶律羽之之后的契丹社会中,没有一个家族或者一个人在契丹社会拥有这么高的军事权利。因此,这种铁器也仅限于在耶律羽之墓中出土,而在其他的契丹贵族墓中未曾有任何发现。
耶律羽之墓中与此件铁器同时出土的铁器还有铁车𫐑、鎏金铁锁、釜形铁鼎、铁执壶、曲柄铁斧、铁锤、铁刀、铁削、铁蒺藜、铲形铁镞、菱形铁镞??????????????????????????????????????????????????????????????。从这些铁器中可以看出,其主要为兵器,这也就从侧面应证了耶律羽之本身与军事、战争的关系。因此,与它们同时出土的这件特殊形制的铁器也必然与军事和战争相关。而且中国自古就有“事死如生”的观念,在《荀子·礼论》中有“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故随葬品必是与墓主人生前有着紧密关系或者墓主人极其喜欢的物品。由以上可以看出,耶律羽之墓出土的此件特殊的镶金铁器既不是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也不是普通礼仪中的仪仗用具,而是显示耶律羽之及其家族重要的军事地位的军事仪仗,或者说是一种显示军事权利的信物。
3 耶律羽之墓出土“镐型器”的意义探析
中国古代认为人死后是去了另一个世界,灵魂不死观念一直存在。孔夫子曾说过:“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子也说过:“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墨子·节葬下》:“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存乎匹夫贱人死者,殆竭家室;乎诸侯死者,虚车府,然后金玉珠玑比乎身,纶组节约,车马藏乎圹,又必多为屋幕、鼎鼓、几梴、壶滥、戈剑、羽旄、齿革,寝而埋之,满意。”在陆翙的《邺中记》中对先秦墓葬有“水银池、金蚕数十箔,珠襦玉匣,缯彩不可胜数”的记载。说明中国古代非常重视死后的生活,其墓葬无论贵贱、贫富,都尽其所能,把墓葬布置得和生前的配置一样,甚至比生前居住的房屋还要完美。契丹族在其社会不断的发展中,从“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转到了仿照汉唐墓葬,依山为陵,修建豪华的陵墓,陪葬大量物品,吸收了中华传统的丧葬文化,重视祖先灵魂不死。
随葬品带着墓主人身前信息进入了墓葬中。因此,这件特殊铁器的出土对于辽史中耶律羽之及耶律羽之家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此件铁器打磨得如此精致,并且镶嵌有金丝,可以从考古学的角度反映出耶律羽之生前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这也就可以说明以及印证《辽史》中耶律羽之能以四辅之末班来独承一人之顾命等极其特殊的待遇以及超凡的能力。同样此件显示其军功的特殊铁器的出现,弥补了《辽史》中有对其祖先以及父兄军事权利的记载而其军功记载不足的缺憾,能让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耶律羽之,也为耶律羽之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和珍贵的考古学材料。
对墓葬中的随葬品的研究,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时的丧葬习俗以及其反映的社会生活情况。对于此件特殊的铁器的分析,让我们对辽代的军事制度、社会结构以及皇族内部的功能区分都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让我们看到了辽代墓葬随葬品的组成、分类,了解了辽代厚葬的习俗,知道了辽代墓葬的随葬品中除了一部分明器外还有一大部分是实用器,即其丧葬品不仅仅是为墓葬的随葬而制造出来,而是其生前所拥有的,死后将其带到另一个世界继续使用的物品。
对于这件特殊随葬品的探析,能够让我们找到契丹社会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的影子。这件铁器从工艺上看与中原的镶嵌技术基本是相同的,说明契丹社会与中原社会在铁器的制造工艺上有深厚的交往。从其代表的军事、政治意义上来看,其统治的方式已经开始从部族、部落联盟方式向封建式的专制会议中央集权制度转化。表现出了契丹社会在建国后不断地向文化较为先进的中原地区学习,使自己的文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断地向封建化靠近。
4 结语
耶律羽之墓出土的这件形制特殊的镶金铁器,是辽代墓葬考古中的重大发现。通过此件器物与耶律羽之及其家族军事地位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其代表的象征性意义与当时耶律羽之及其家族的等级地位以及当时契丹社会中重视军事、征战的思想基本一致。可以说,这件器物就能表明耶律家族为契丹各部的统一以及耶律阿保机的称帝及后来耶律德光的征伐立下了悍马功劳。这件制造精细的随葬品,也能表现出契丹社会在建国后继承了汉唐的厚葬风俗,同时也表现出了其随葬品多为实用器而非明器的特点,展现出了契丹族重视军备、武力的民族特征,凸显出了对于中原先进技术以及文化的学习,反映出了中华文化不断融合、交汇的特征。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