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父母的五種行爲,會破壞孩子安全感,你中了幾條?

常常聽人說:“我在很多時候感到沒有安全感。”不少心靈雞湯灌輸給大家的是:“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但其實,一個孩子的最初的安全感是從父母那獲得的。如果小時候沒有從父母那獲得足夠的安全感,那麼將要用一生去彌補或者自我救贖。

今天柏柏和大家一起細數最破壞孩子安全感的五件事,希望身爲父母的你沒有全中。

一、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容易被父母拋棄。

曾看過鄰居炫耀自己的育兒絕招,從她兒子3歲開始,只要他不聽話,鄰居就把孩子往外推,把孩子關在門外,告訴孩子:“你是個不乖的孩子,媽媽不要你了。你走吧。”相比於一些父母只是口頭威脅“你再這樣,媽媽就不要你了。”鄰居的真槍實彈的做法,看似高效——的確讓孩子連說“不敢不敢了”,但實則是冷漠和粗暴,嚴重地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

別說小孩,大人都時常分不清吵架時對方說的是氣話還是真話,是真的不要自己了,還是假裝發泄情緒。對孩子而言,媽媽說的這些氣話都是對孩子深深的傷害。所以,不要輕易嚇唬孩子,更不要真的故意丟下孩子嚇唬孩子。

二、讓孩子覺得自己的存在就是一個錯誤。

有些年輕的父母並沒有規劃好自己的人生,稀裏糊塗就生了孩子。當有了孩子之後,發現生活一團糟,於是就把怒氣撒在孩子身上。“都是因爲你,我才……”“我爲了你放棄了工作,你還這麼不聽話”“我當初怎麼就養了你這麼個沒出息的孩子……”“要你來有什麼用?

諸如此類的話語真的希望你從來沒有這樣對孩子說過,也許你是一時氣話,可對孩子來說,只會覺得“自己來到這個世上真的沒有用。”所以,不要在情緒失控時說出嫌棄孩子的話有時候,你的一句氣話可能就是擊垮孩子最後的一根稻草。

三、哄騙孩子偷偷溜走。

幾乎每個媽媽都經歷過這麼一個階段,一是產假六個月結束,要重返職場,孩子和你戀戀不捨,二是孩子要去上幼兒園,撕心裂肺與你分別。很多媽媽受不了孩子的哭泣,於是選擇“偷偷溜走”。

實際上,這種做法算得上是非常自私的做法——只考慮到自己,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寧可你義正言辭地告訴孩子:“媽媽要去上班,下班就回來。”孩子理性上是接受這個事實的,只是感性上還想賴着媽媽。但如果你趁孩子不注意,偷偷溜走,孩子會誤認爲自己被媽媽丟下,不再相信媽媽。

所以,主動和孩子說“再見”,積極履行自己對孩子許下的承諾,孩子漸漸也會接受媽媽和自己要分開的事實。

四、夫妻倆因爲孩子吵架。

夫妻關係不好,孩子是最敏感,最先感受到的。也許你們不是因爲兩人感情不和而吵架,更多時候是因爲孩子的教育問題,比如,隔代教育的偏愛、孩子學習與興趣的平衡等等,對孩子而言,父母因爲自己吵架簡直就是一場噩夢。

孩子會覺得自己是罪人,然後努力讓自己活成爸爸媽媽希望的樣子,忽略了自己內心的感受,也忽略了要和父母溝通,把所有的委屈、難過都憋在心裏。

所以,不要經常吵架,更不要拿着孩子當擋箭牌,孩子可不背鍋。

五、長期不在孩子身邊。

我的一個朋友因爲感情問題,離婚了,五歲的兒子跟父親,自己因爲工作原因一週回來看兒子一次,一開始,兒子每次和她分開都撕心裂肺地哭,老人都安慰她:“孩子哭着哭着就好了。”她也這麼安慰自己。

可當孩子再大些,她想把孩子接到自己身邊,卻發現怎麼努力自己都無法走進孩子的心。這個孩子安全感的缺失,是媽媽用三倍甚至五六倍的時間和精力都難以彌補回來的。

所以,年輕的父母們,不要以工作忙或第一次當媽媽沒經驗爲由,把撫養孩子的責任交給其他人,要知道,爸爸媽媽是孩子安全感來源最重要的港灣。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