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1978年推行改革開放以來,40年間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中國一躍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及第一大工業製造國,受到國際社會敬重。中國在全球經濟、安全與技術方面發揮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但中國崛起得越強大美國對中國的敵意就更加強烈,尤其在特朗普當選後,不斷強調中國威脅美國的“國家利益“,以中國爲其首要戰略假想敵,更加升高對中國的壓制。中美關係緊張,無非是美國“一山不容二虎”的冷戰思維作祟。

    

歐盟盼成世界第三極,疫情與美國亂跳不會改變對中國的基本態度

    新冠肺炎疫情愈加助長了中美關係的高度不確定性,美國同時四處奔走,希望藉助疫情把歐盟拉到對抗中國的同一條船上,導致有關歐盟如何於中美之間選邊站的討論也正在增加。然而事實上,這個擁有27個成員國的組織一直希望能在全球事務扮演第三極的作用,儘管成員國對彼此之間的團結缺乏信心,但仍極力避免成爲美國的工具,不願意支持美國總統特朗普對抗中國的立場。另一方面,特朗普不斷抨擊、威脅世衛組織,但歐盟也毫不吝嗇地表達對世衛組織的支持。由此可見,疫情與美國的遊說並未打亂歐盟在國際議事中的基本立場與步調,美國極力拉攏歐盟的策略已經失敗。

    

疫情之前的美歐關係

    上世紀冷戰結束後,歐盟與美國一直共享安全、經濟利益與價值觀,但好景不長,中途殺出的特朗普把一切完全打亂。其以“美國利益”爲決策指南同樣對歐洲產生了負面影響,特朗普當選後在其國內大搞排外主義、單邊主義,相繼退出多個歐盟所重視的國際協議,包括《巴黎氣候協定》、《伊核協定》,奧巴馬精心打造的《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協議》等,都讓歐盟與美國充滿歧見。過去一兩年中美貿易戰搶佔了媒體的大量版面,但相同的時間內美國同樣針對歐盟展開了頗具規模的關稅戰,這對於長期支持貿易自由化、全球一體化的歐洲諸國來說,除了與美國共同應對俄羅斯的所謂安全威脅之外,經濟利益與價值觀方面的合作共識已瀕臨崩解。歐盟已然清楚認識到,特朗普領導的美國政府有能力破壞合作,但缺乏建立新合作的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