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不能无处不在,所以他创造了母亲”。这是犹太谚语。犹太人是一个非常聪明睿智的民族,他们喜欢读书而且擅长经商。就像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那样,颇具经商头脑。而且,在现今的社会中,他们也具有很高的影响力。俗话说“多难兴邦”,正是因为太过于优秀却忘记了武装自己。

犹太人曾被赶出过故土,也曾在“水晶之夜”中血流成河。而如今他们在满是阿拉伯国家的中东,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在那片狭小而又贫瘠的土地上,耕耘着属于自己的辉煌。

(一)、永远的故乡情

“巴以冲突”,这个词汇无数次的出现在新闻中。以色列总是能够以一当十,在满是阿拉伯人的中东,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巴,就是巴勒斯坦;而以,也就是以色列。前者为阿拉伯国家,而后者则为犹太国度。前者信仰伊斯兰教,后者信仰本民族的犹太教。双方之所以发生冲突,除了宗教之间的矛盾和其他国家的排外心理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色列人浓浓的乡土情结。

1. 祖辈的生活之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每个漂泊在外的人心中,都难以割舍下对家乡的执念。而犹太人也是如此,甚至在以色列建国以前,几乎所有的犹太人都认为迦南地区是自己的故土。所以,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搬回去,独立建国。

犹太人的远祖亚伯拉罕,曾经带领着自己的家族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也就是苏美尔人建立的乌尔帝国附近。而后迁移到迦南地区,也就是如今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境内。后来,犹太人在这里建立了希伯来帝国。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所操的语言也为希伯来语。从中便可看出,犹太人是十分念旧的。但是他们当时的国家民族意识还不太强烈,所以亚述、巴比伦以及波斯等民族,屡屡攻占希伯来帝国。当时的他们被称之为“巴比伦之囚”。

2. 战争失败,流离失所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大军,先后都踏上过希伯来的土地。所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他们如同奴隶般任人宰割,还曾先后爆发了四次起义,但都无济于事。触怒了罗马人之后,大军不日便攻陷了耶路撒冷。顿时间,哀鸿遍野。

当时罗马人对犹太人,非常残酷。大批人被送上了绞刑架,还有一些则沦落为没有感情的矿山机器。当然,也有残存的犹太人。在故乡继续生存,是肯定难以为继的。所以,他们开始像今天的吉普赛人一样四处流浪。

直到一九四八年,犹太人于迦南地区独立建国,也就是以色列。它自建国的那天,便与巴勒斯坦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因为以色列一直想着直接吞并巴勒斯坦,以便于再度恢复希伯来帝国的版图。而当地又全是阿拉伯国家,自然也不会坐视不管。

(二)、对那片土地,爱的深沉

分布在世界上的犹太人,心中都有一个执念。那就是收复旧土,不论他们有无到过巴勒斯坦,有无去过以色列,但在绝大多数人的心中,那都是自己应该且必须生活的地方。尤其是十九世纪末,犹太主义抬头之后,更是将这种思想植入了每个人的心中。这就有点类似于中国的“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1. 民族凝聚的纽带

自从罗马帝国将耶路撒冷攻占之后,犹太人就永远的失去了自己的故土。而流落各地以后,他们虽然操着共同的语言,但仍然需要共同的梦想。毕竟,已经数千年没有生活在一起了。而独立建国,需要的就是一种向心力。

从某种程度上讲,犹太人的故土观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宣传手段,当然并非恶意宣传。他们不断的传播自己祖先在这里的事迹,使得每个犹太人既知道过往的辉煌,也明白自己将要该如何做。正是因为这一点,他们才能在中东面对许多异族,屡战屡胜。

其实,巴勒斯坦也是有些无辜。因为,并不是阿拉伯人直接把犹太人赶走的。做出这件事情的是古罗马人。当阿拉伯帝国崛起以后,战胜了罗马帝国,迦南地区才成为阿拉伯人的领地。这也是双方一直相持不下的原因。

按常理而言,“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阿拉伯人打败了赶走犹太人的罗马帝国,犹太人不应该直接去向其索取。但正是因为这份对待家乡的执念,以及急于想要在世界立足的信念,双方才会相持不下。不可否认的是,以色列在各方面确实更胜巴勒斯坦一筹。

2. 犹太人的游子情结

《旧约·创世纪》“亚伯拉罕虔敬上帝,上帝与之立约,牛奶与蜂蜜之地”。这也就是犹太人所经常提及的“应许之地”,就是说属于今天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地区,在他们看来,这是上帝赠与其祖先的。并且,允许其后辈世代在此繁衍。

正如古人所讲究的“圣人之言”,而亚伯拉罕是祖先,上帝则就是圣人。在犹太人的心中非常委屈,明明这里是自己的地盘,但是却阴差阳错的落入了阿拉伯人的手中。除了此地以外,在他们心中都是异乡。

“给我们唱一首锡安歌吧。我们怎么能在外邦唱耶和华的歌呢”?犹太人对于信仰是十分敬畏且虔诚的,他们认为自己就该生活在“应许之地”上。除了这里,其他的地方于其而言全部是异乡。

而且,他们的祖先大卫王也曾在那里建立过辉煌的国度。试问,谁不愿意光宗耀祖,光耀门楣呢?如果犹太人能够再度统一“应许之地”,对其而言将是无比的荣幸。其实,今天他们能在中东建国,也实属夹缝中求生存。毕竟,周围都是异族对其虎视眈眈,对于犹太人的崛起也是心有余悸。

(三)、情感深厚而真挚

“我们坐在巴比伦的河边,一想起锡安就哭了”。虽然不排除有些人把故土情结,当成犹太民族独立建国或者犹太极端民族主义的筹码,但是大部分人对于古迦南地区的情感,都是真实的。否则,他们也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从全球召集人口,前往几乎都是阿拉伯人的中东。

1. 宗教因素的影响

“大卫王将耶路撒冷作为自己的首都,在所罗门安置其民族最神圣之物的圣殿”。犹太民族在最远古的时候,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他们在古迦南地区,转变成了以农业和商业为主的民族。也是在这里产生的蜕变。

耶路撒冷是三个宗教的圣城,以色列曾经宣布它是“永远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抛开其他方面不说,单单就是耶路撒冷,它对于犹太人而言是重中之重。在其心里,古迦南地区就是自己的家乡。

因为圣城在那里,祖先的辉煌在那里,民族的蜕变在那里,而走向落寞也是在那里。正所谓“十年磨一剑”,他们总是想着能够再度统治那片区域。在那里自由的歌唱,自由的生活。他们可能对于锡安山河耶路撒冷没有太多的政治忠诚,但一定是满怀感情忠诚。

他们将心中所有的思念,都寄托于此。人们最思念故土的时候,往往是在外遇到困难之时。不论是“巴比伦之囚”还是流亡各地,他们作为异族,都会被投来异样的眼光。正是因为这种疾苦之情,更加深了犹太人的故土情结。

2. 无法忘怀的精神家园

巴金曾说“支配战士行动的力量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有信仰的人,是十分可贵的。犹太人已经将这种故土的观念,深深的融入进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之中。

因为,这是上帝赐予他们的土地。进而,逐渐发展到深入骨髓的信仰。自从流散以后,他们从未放弃过回到故土生存的尝试。尽管在以色列建立以前都未曾成功,但这也是他们故土观的体现。

他们也将这份情感,融入进了许多的文学作品当中。比如《犹太季评》和《耶利米书》等。其实,犹太人故土观的形成还是来自于“应许之地”。这是上帝和他们的约定,是自己“权益”的保障。

《希伯来圣经》,其实也可以算是关于“应许之地”的作品。它所诞生的主要意义,就在于让每个犹太人都知道那块祖先曾经生活过的地区。这种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不论是散居还是暂时居住在其他地区的人,都将其视作异乡。

只有现在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区,才是永恒的故土。他们眼中的自己,都是来自于那里。而且现在的耶路撒冷,其实是巴以两国的共有首都。任何一方,也不愿与人分享自己的圣城。所以,冲突只能不断的持续。

结语: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虽然很多犹太人并未真正的在那里生活过,但是因为宗教原因和“应许之地”,他们还是把古迦南地区当成是自己的故乡。这也就是,犹太人的“故土观”。

参考文献:

《圣经》

《犹太教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