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不知從何時起,她把我拉入了黑名單。嘗試打電話給她,卻發現電話那頭再也沒有了接聽的聲音……

曾幾何時,她不再是我的朋友,從此,我們形同陌路,成爲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當你滿腔熱情的發現,原本心心念的朋友未曾像你一般在乎她,心裏難免會有一些失落。

抑鬱的情緒就像潮水一般奔湧而來,瞬間淹沒了你的心海。你會感覺到失去了被認同的感覺,卻又是如此的無能爲力。

這種感覺會不斷蔓延你的全身,你會覺得自己很孤獨、很無助,感覺自己被排斥在了人們的關心之外,成了一個多餘的人,卻又不知所措。

實際上,這只是你的內心在作祟。然而,這可怕的心魔,會使你走上極端,逐漸走向抑鬱的深淵……

戴維.伯恩斯的《伯恩斯新情緒療法》一書中講述了抑鬱這種負面情緒的內容。書中認爲,抑鬱就像感冒一樣常見,許多人都曾經有過抑鬱的體驗。如果持續時間太久,就會漸漸變成抑鬱症,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

戴維.伯恩斯是斯坦福大學的醫學博士,在研究抑鬱情緒方面卓有成效。他認爲:抑鬱的根源源自人們在生活中缺失了某些重要的東西,像失去了關愛、金錢、價值感等等,當人們內心深處渴望獲得,卻又始終缺失,這種無能爲力的感覺就會逐漸轉化爲抑鬱的情緒。

就像之前的故事那樣:當你滿腔熱情地對待曾經的朋友,期望她同樣熱情的回應。但是,期望落空,你的心裏就會感覺空落落的,像是失去了什麼,內心深處就會突然出現這種抑鬱的情緒。

那位“朋友”不知道,她覺得壓根不在意你的感受。最後,只留下你一個人獨自抑鬱,感覺到內心深處空落落的。

曾經讀過一本書,是張萌寫的《精力管理手冊》。她在書中也曾提起過類似的話題,感覺她的分享確實充滿智慧,能及時避免情緒受傷。

張萌在書中說過:“判斷兩個人的關係,要以最疏遠的那個人爲標準”“比如,你和另一個人相處,如果你覺得那個人是你的朋友,而那個人覺得你只是路人,那麼,你們的關係就是簡單的點頭之交”這也就意味着,你無需在他身上投入過多的感情。

畢竟,情感是相互的,如果他不待見你,你也大可以不必待見對方。

莫要讓自己的滿腔熱情投入在對方的冷漠身上,以免被撲空,最終只留下連煙都不剩下一絲的火盆。如果,盆裏被澆撒了太多涼水,恐怕連再點上火能燃起來的期望都沒有了。最終,只剩下焦黑的碳,再無其他……

很多時候,我們的思維總是有絕對化的驅使,難免會往非黑即白、過於絕對的方向發展,卻忽略了情感的不對等性。

很多時候,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爲:自己對別人傾心付出,別人也一定要像你那般回報。可是,往往的結果卻是:你的付出,別人未必領情。你看似對別人好,別人也未必需要你的好。

這就好像兔子整天掛念老虎,每天都上山採很多胡蘿蔔。可是,老虎並不需要胡蘿蔔,它也不會領兔子的情面。

生活中也是如此,你的滿腔熱情未必能夠打動所有人的心,如果對方不是同道中人,恐怕你再費心費勁付出,也未必能夠讓他們領情。

如果,你對“朋友”執着的付出,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反而被他們列入“黑名單”,你也無需過於難過。

也許,他們壓根兒就沒有把你當朋友,只是你的一廂情願而已。

面對這種窘態,我們無需過於難過,畢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我們無法迎合所有的人。既然,他未把你放在心上,你也不把他放在心上就好。

可是,很多人在遭遇到拒絕、被孤立以後,都會把事情想得過於絕對化。如果,你把這件事情想象得太糟糕,認爲你就是一個不討人喜歡的人,或者認爲自己愚蠢到熱情付出卻得不到回報。

那麼,很不幸!你的思維使你陷入了絕望。

實際上,任何人都是如此,無論你做什麼事情,總會有人喜歡和不喜歡。沒有人能做到十全十美,也沒有人會得到所有人的喜歡。

你真正傷心的原因是:你曾經一廂情願地認爲對方是朋友,真心爲他付出過,卻未曾得到相應的回報。

事實上,類似的情形相當普遍,每個人都曾遇到過。

你需要調整自己的思維與情緒,不要責怪自己,也不要因爲這件事情壞了心情。

畢竟,你每天接觸的人很多,不差他一個!你完全可以放寬心情,努力結交更多的朋友,用一顆真誠而公正的心,對待他們。時間,往往能夠幫助你驗證友誼。真正的朋友,總是會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願意幫助你。而,那些看上去甜蜜,卻又在關鍵時刻退縮的人,根本就不值得深交。

也許,真正的朋友相處起來平淡如水,但是,你完全有條件主動選擇自己的朋友。

至於那些使你傷心難過的人,就放手讓他們去吧。減少投入在他們身上的精力,你就會感覺自己的內心豁然開朗。你之所以傷心,恰恰是因爲你在意,如果你真心放下,不在意了,就不會再有類似的困擾。

放下心中的掛念,遠離那些曾經傷害你的人,畢竟,你身邊一定有許多真正的朋友,等待你耐心去發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