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隨着我國醫改的不斷推進,藥品的經濟性問題日益受到重視,而名爲“藥物經濟學”的學科也日漸成爲“顯學”。在我國衆多的醫改政策文件中,包括近期醫保部門推出的醫保用藥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中,就多次出現了藥物經濟學、藥物經濟性等字眼,凸顯了政府管理者對這門學科技術的重視。

翻開時下流行的藥物經濟學教材,會發現其中所闡述的主要內容,是如何計算醫藥產品在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成本、所獲得的健康收益,從而對藥品的投入產出比(經濟性)及其預算衝擊進行評價,並由此對藥品價格的合理性進行判斷。

這樣的內容,其實屬於評價技術,是對藥品在某個定價水平時的經濟性的評判。是否,藥物經濟學就只包括這些內容?是否,作爲兩門博大精深的學科--藥學和經濟學--的交叉領域,藥物經濟學也還有其他更廣大、更重要的內涵?這個問題,其實是值得探討的。

通過對藥品的投入產出比和預算衝擊的分析,來評價藥品的經濟性(核心內涵是價格合理性),從而達到優選藥品和合理定價的目的。這樣的思路,看似很美,其實現實中困難重重。

價格,是市場供求關係的投影,就如同天上有明月、水中有倒影。市場供求變化多端,形成的價格變動也詭譎莫測,由此驅動市場主體來實現優勝劣汰、資源優化配置。如果對環境變化置之不理,而只是通過計算來確定某種“合理的價格”、選擇“經濟性較優的產品”,豈非水中撈月?

只有在一個具體情境下,當各變量都被固定,使用經濟學評價才能實現優選。例如,一位醫生在開處方時,患者的病情、可選的治療方案、醫藥產品的價格等等都是明確的,此時可以通過對不同備擇方案的投入和產出進行計算,從而優選處方。又例如,在某藥品申請醫保準入時,在那個節點上參保人的構成、既有治療技術、藥品的價格都是明確的,於是可以基於科學評價來合理定價和准入。

但這樣的評價和決策,只是針對當時那個具體情境的,並不具備穩定的長期價值。時過境遷,環境變化,當時做出的決策可能就不合適了。例如,診療過程中當時判斷某藥品最適宜,隨着病情進展就需要重新判斷和及時更換;准入決策中當時判斷某藥品的價格適宜、經濟性較好,但隨着相關產品的價格變化和臨牀診療路徑的變遷,該藥品的價格就需要進行調整,否則就不具備經濟性。等等例子,不勝枚舉。

世事多變,尤其是涉及到價格和成本等經濟學變量,單次的經濟學評價和決策並沒有長期意義。但追求有限資源的合理使用是人們的永恆追求,因此對經濟學評價的需求,也是穩定存在的。 由此,既然人們需要經濟學評價,而單次評價結果又缺乏長期價值,那就必須追蹤環境的變化情況,持續反覆的開展經濟學評價,不斷調整決策和行爲,來追求資源配置的動態優化。這,應該是人類社會必然的選擇。

但是,經濟學評價,包括我們的藥物經濟學評價,涉及變量衆多、分析過程複雜。要想反覆持續的開展評價,就必須建立經濟簡捷的技術和工具,否則難以爲續。在目前的藥物經濟學評價工作中,普遍還採用“手工作坊”的方式,由一些專業人員去多途徑收集數據、計算經濟學評價結果、進行不確定性分析、撰寫報告並進行學術發表。坦白說,這樣的藥物經濟學評價方式,成本太高、效率太低,是難以滿足動態快速的決策需求的。

以發展的眼光看,藥物經濟學評價必須和大數據、計算機AI技術等結合起來,在研究人員建立理論、釐清邏輯的基礎上,由計算機進行實時動態分析,從而滿足動態決策的需求。現在很多城市都在建設交通領域的“城市大腦”,通過對複雜的實時交通數據的分析,來幫助工作人員進行靈活快速的決策與管理。未來,在醫學領域也應該有類似的“大腦”,通過對患者或人羣健康數據的實時分析,來幫助進行動態準確的衛生決策。

所以,對實時高效的藥物經濟學評價技術的探求,應該是該學科重要的研究方向。我們應該逐步減少研究人員手工式的、費時費力的、某個具體情境下的藥物經濟學評價工作。目前這方面的應用也初見端倪。在我國醫保談判准入中,廠商提交藥物經濟學報告時,被鼓勵同時提交“電子計算表”。決策者不僅僅是看研究報告,也可以通過電子計算表來動態分析不同價格水平下、不同變量取值下藥品的經濟性結果,就體現了這方面的決策需求。

當然,談到這裏,還都是在討論藥物經濟學評價。雖然,對成本和產出進行分析,支持合理決策、促進資源有效配置,是經濟學的基本理念,但這種評價工作並不是經濟學真正的精髓所在。

人類社會與自然世界的不同,在於人是有智慧、有主觀能動性的。當建立了一個新規則後,自然世界會基於既有規律繼續運行,而人類則會根據規則變化來調整自身行爲,從而很可能會得到與最初預期不同的結果,甚至會導致規則失效。

在藥物經濟學領域,我們可以基於經濟學評價來優選醫藥技術並加以臨牀推廣。但這樣的決策做出後,人們就會有相應的對策和行動,從而使得結果難以預料。例如,經濟學評價闡釋了某藥品的經濟性,但其對照藥品進入帶量集採而大幅降價,使得在臨牀上繼續推薦這種“經濟性較優”藥品,顯得尷尬可笑。又例如,醫院發現某藥品經濟學評價中所強調的“長期衛生成本節約”,根本就和醫院的成本收益沒關係,因此不願意使用這種被推薦的藥品,預期的資源使用效率由此發生偏差。

可見,通過靜態的經濟學評價來指導決策,不僅面臨環境變量的多變性,而且會遭遇人們的主動應對,往往難以實現最初的決策意圖。這是人類社會經過長期探索、在反覆遭受教訓後認識到的一個道理: 通過靜態的計算來追求資源的最優配置,往往難以如願,必須尊重人們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建立合適的規則來引導人們的行爲,纔有可能實現目標。

通過建立規則來引導人們行爲,而不是基於靜態計算來直接分配資源,這是經濟學真正的思想精髓所在,也適用於藥物經濟學領域。

通過藥物經濟學分析,可以全面的發現醫藥技術在實際應用中豐富的成本和產出:短期的和長期的,直接的和間接的,主觀的和客觀的,等等。這些成本和產出,在不同情境下會發生變化,並且這些成本和產出在不同羣體或組織中有着不同的分佈,從而促使人們產生不同的行爲取向。

全面理解這些藥物經濟學分析內容,不僅能幫助人們在一個具體情境下進行決策, 更重要的,是能夠幫助人們預測和理解未來的可能變化,從而進行合理的制度安排。

舉個例子吧。中國的基本醫保是從職工醫保開始的,保護勞動力是重要的政策目標。能夠減少誤工誤時的醫藥技術,是醫保管理者所樂見的,但這種發生在醫院之外的成本和收益,就難以被納入醫療的決策考量,從而導致這樣的醫藥產品可能會應用不足、社會效率因此受損。

通過藥物經濟學研究發現並揭示了這一點,就可以提示決策者要制定相應的規則,建立醫保和醫院利益兼容的制度。如果不建立這樣的制度,單純依靠經濟學評價結果來優選並推行有經濟性的藥物,很可能是難以達到目標的。

可見,通過藥物經濟學研究,來幫助建立更有效更適宜的醫藥制度,纔是藥物經濟學更爲廣闊而重要的領域。

行文至此,對本文的內容作一個總結。

目前在我國醫改中日益受到重視的藥物經濟學,其內容絕不僅僅是對醫藥產品成本和產出的評價,這僅僅是這個學科的開始,而不是其終結。

事實上,靜態的對藥品的成本產出進行評價,並基於此去闡述經濟性和價格合理性,是藥物經濟學中最“Low”的層次。更符合決策需求的,是建立高效簡捷的藥物經濟學分析技術和工具,以幫助決策者在動態變化的環境中更有效的分析醫藥經濟性,從而進行動態決策。更終極一些的,則是通過藥物經濟學研究來幫助闡述人們的決策傾向,從而建立適宜的制度安排,來引導人們的行爲,實現資源有效配置,這是藥物經濟學更應該重視和開展的內容。

由於筆者才疏學淺,對於藥物經濟學這門博大學科的理解也是粗淺,本文的闡述如有不當,請讀者多批評指正。至於題目中的藥物經濟學“正名”之說,也只是一句戲言。希望本文中的思辨,能促進大家的思考和交流,以幫助這門學科在我國衛生領域中有更清晰理性的發展。

原標題:爲藥物經濟學“正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