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偷渡陰平小路,奪了攻滅蜀漢政權的頭功,是件讓敵我雙方的劉禪、姜維、鍾會都很鬱悶的事情。
劉禪做了亡國之君,劉備辛苦打拼、諸葛亮勤勉維持的蜀漢基業,轉眼間就丟在了劉禪手裏,從此他無可避免地被扣上了“扶不起的劉阿斗”的帽子;
姜維把守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閣關天險,將魏軍主力阻擋在漢中,還沒等他找尋時機發動反攻,後頭就傳來了劉禪投降的消息。氣得姜維手下的蜀軍拔出佩刀砍身旁的石頭,都能濺出火花;
還有一個窩火的是鍾會。自打起兵以來,帶領主力部隊正面戰場硬扛姜維的都是他鐘會,力氣花得最多,反倒讓鄧艾奪去了首功,在司馬昭跟前大大地露臉。
從劉禪、姜維、鍾會的態度反應來看,鄧艾由陰平小路偷襲成都的斬首行動,的確出乎敵我陣營大部分人的預料。
但諸葛瞻與鄧艾的軍隊數量差距,倒也沒諸葛瞻手握7萬雄兵,鄧艾只有區區2000疲憊之師的懸殊地步。

其中西路由鄧艾領兵3萬出狄道,從正面牽制正在沓中爲討伐魏國屯田積糧的姜維主力;中路諸葛緒的人馬也是3萬,由隴西經由祁山道進入漢中,配合鄧艾的正面戰場,從側背偷襲夾擊姜維;人數最多的鐘會12萬主力部隊,則分別從東邊的子午道、駱穀道、斜谷道進入漢中。
按照司馬昭的既定戰略,只要鄧艾和諸葛緒咬住姜維的人馬,稍微拖一下時間等到鍾會的主力部隊到達沓中戰場,那麼用整整18萬的魏軍優勢兵力,去吞下姜維的部隊,基本也就沒什麼懸念了。
只不過姜維也不是喫素的,一看魏軍三路兵馬泰山壓頂的勢頭,立馬果斷選擇保存實力放棄漢中,退守到天險劍閣關,使魏軍聚殲蜀軍主力的計劃還沒開始就破了產。
姜維的打算是固守劍閣,居高臨下俯瞰整個漢中盆地。18萬魏軍來到漢中,後勤供應全都倚仗秦嶺“子午、駱谷、斜谷、陳倉、祁山”5條小路的轉運,來往十分不便,時間一久軍心必定產生變亂。那個時候,便是蜀軍最佳的反攻時機。
這樣一來,蜀魏雙方的漢中戰場,就陷入了對峙的僵局。

而此時,姜維手頭上的兵馬有多少?蜀漢全國的兵力佈置,又是一副怎樣的情形呢?
從劉禪投降後交出的戶口可知,蜀漢大體有11萬軍隊。這11萬人馬主要分佈在四個方向:
東吳與蜀漢是盟友,這個方向放1萬來人就夠了;南方的孟獲,在諸葛亮時期已經通過武力和安撫趨於穩定,佈置了1萬軍隊也差不多;成都是政權中心,再少也該放個2萬來人應對突發情況。
11萬減去4萬,還剩下7萬。姜維手中在劍閣關一線與18萬魏軍對峙的,估計撐死了也就是這7萬人馬。但這支部隊歷經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和姜維的九伐中原,絕對是蜀軍中的精銳!所以儘管魏軍佔據明顯的兵力優勢,可也無法突破蜀軍憑險固守的防線,鍾會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成都平原的門戶,一天天對峙下去。

爲打破僵局,這時候鄧艾決定由陰平小路輕裝偷渡,神不知鬼不覺地進入益州。
只要偷渡成功,鄧艾便能獲得極大的行動自由,進可以猛攻快打直取成都滅掉蜀漢,退也能繞到姜維背後,與鍾會一起前後夾擊劍閣關的蜀軍主力,隨後再彙集18萬魏軍拿下成都平原。
可這中間也有個問題,跟着鄧艾進入益州的人馬能有多少?司馬昭給鄧艾的兵馬本來是3萬,陰平小路沿途的後勤供應要留下一半的人,再算上長途跋涉的非戰鬥減員,估計最後能到益州的也就是萬把來人。
而且陰平全都是崎嶇難行小路,有些路段全靠魏軍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所以基本不可能攜帶有什麼攻城器械。可以確定這1萬來人除了手裏的環首刀和長矛,沒有其它任何裝備。
但他們的突然出現,卻給身在成都的蜀漢君臣帶來了巨大的恐慌!

姜維的人馬被鍾會牽制在劍閣,能不能抽出人馬來馳援成都、撲滅鄧艾的軍隊還兩說,所以在一段時間內,只能是由成都方向的蜀軍獨自抵擋鄧艾的魏軍。
劉禪把最後的希望,放在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身上。上文中說到了,諸葛瞻帶出的成都人馬頂多是2萬,而且還只是蜀漢的“內衛部隊”,缺乏實戰鍛鍊的經驗,戰鬥力存疑。
與諸葛瞻對陣的,倒是跟姜維都交戰過好幾個回合的鄧艾,是魏國第一梯隊的名將。況且1萬魏軍長途跋涉深入蜀國境內,幾乎已經沒有了任何退路,所以打起仗來只能贏不能輸,很有背水一戰的氣勢。

偏偏此時的諸葛瞻,又在進攻和防守的問題上猶豫不決,結果耽誤的功夫就被鄧艾攻破江油關,進入了成都平原的開闊地帶。
諸葛瞻一路撤退,尋找險要的阻擊地形,最後退到成都的北部門戶綿竹,再也退無可退,於是只能硬着頭皮展開與鄧艾的決戰。一戰下來,蜀軍全軍覆沒,就連諸葛瞻本人也衝入敵陣格鬥戰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