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認爲《雲別傳》孤證不立,因爲很多補充的內容包括''漢水之戰'',在《三國志》中都沒有記載。小編個人認爲,''漢水之戰''或許是存在的,但不會達到《雲別傳》中所記載的程度,否則很難理解《趙雲傳》本來就沒有什麼內容,還遺漏這樣一場深刻體現趙雲智勇方面的戰役。

趙雲在《三國演義》中是蜀漢''五虎上將''之一,在《三國志》中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這些重要將領合列一傳,平心而論趙雲能夠得到史家和小說家如此的青睞,可以看出他確實是有些東西的。不過和關羽、張飛相比,那是拍馬也趕不上。劉備進位漢中王的時候,關、張、馬、黃都是四方將軍,趙雲則是一個雜號將軍——翊軍將軍。


當然雜號將軍不一定低,比如蜀漢的安漢將軍或者加''大''的雜號將軍,但是翊軍將軍並不在此列。加上《三國志》對趙雲的記載實在簡略,所以對趙雲的爭議非常大。多虧《雲別傳》的補充,比如''漢水之戰''的記載,才讓趙雲勉強成爲名將。而且《雲別傳》中還記載了趙雲在政治、戰略上的一些表現,更讓趙雲成爲良臣這樣一種形象。然而很多人質疑《雲別傳》的內容,認爲是子孫溢美。那麼這種質疑是否合理呢?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孤證並不能徹底否定《雲別傳》

有人認爲《雲別傳》孤證不立,因爲很多補充的內容包括''漢水之戰'',在《三國志》中都沒有記載。不過僅從這一點來否定《雲別傳》的記載,也是非常武斷的。衆所周知《三國志》有一個缺陷就是記載簡略,不僅沒有《職官志》、《郡國志》這樣的必備的資料,對一些人物的記載也非常缺乏,有些重要人物就壓根沒有個人傳記,現在很多資料都是需要參考南朝宋史學家裴松之引注的內容。


比如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的''滷城之戰'',諸葛亮取得''甲首三千''的戰績,是來源於《漢晉春秋》(《三國志》中只有''滷城之戰''中王平抵抗張郃的記載,沒有記載結果);曹操進入中常侍張讓房屋,有刺殺張讓的嫌疑,是來源於《異同雜語》;曹操造五色棒打殺蹇碩叔父是來源於《曹瞞傳》。


另外除了《三國志》以外,還有很多史料也是瞭解、研究三國曆史的來源。比如''赤壁之戰''的局部戰役''浦口之戰''來源於《漢末英雄記》;''荊州之戰''後習珍誓死反抗江東集團的控制來源於《襄陽記》,這些都是孤證(可能小編才疏學淺,如有錯誤還請指正)。換一個角度《三國志》的內容很多也是孤證,不過它是官方認定的正史而已。


裴松之在引用這些史料的時候,也或多或少進行一些自己的分析。比如《魏略》中記載的''阿斗流浪記'',裴松之完整地記載下來,但是很堅定地認爲這是杜撰,不符合史實;對一些經常引用的史料和史學家,裴松之也是持否定態度,比如《世語》或者孫盛。《裴注三國志》中到處可見''臣松之以爲''這樣的字眼,來表明對自己對《三國志》以及引用內容的態度,但是對《雲別傳》卻沒有。說明裴松之本人對《雲別傳》是沒有質疑的表現的。至少《雲別傳》在''補其闕''和''皆抄內以備異聞''的範圍內。


《雲別傳》與《三國志》未有太大沖突

《雲別傳》中所載事蹟,《三國志》中多不記載,這是一件很頭疼的事情。但是歸根結底《雲別傳》的內容沒有與《三國志》發生太大沖突。《雲別傳》當中一些內容是《三國志》內容的補充和延伸。

《雲別傳》中記載,趙雲先投奔公孫瓚,後來因爲兄長去世離開公孫瓚,等到劉備依附袁紹的時候才與劉備再次見面。《三國志》中僅記載趙雲在公孫瓚處就依附於同爲公孫瓚部下的劉備。清代學者何焯因此認爲《雲別傳》內容不實,但實際上二者並無衝突。


《雲別傳》中記載劉備集團在當陽逃命的時候,趙雲在後面保護劉禪,有人認爲趙雲已經投降曹操,劉備則說:''子龍不棄我走也。''這與《三國志》記載的''長坂坡之戰''並無衝突。

《雲別傳》中記載劉備入川的時候,江東集團趁機派人接走孫夫人和劉禪,被趙雲和張飛率軍截回。這件事在《張飛傳》、《趙雲傳》均爲記載,不過在《先主穆皇后》引注的《漢晉春秋》中卻有記載。


除了這些以外,《雲別傳》中還有''博望坡之戰''後趙云爲同鄉夏侯蘭求情;''益州之戰''後趙雲不受田產;''夷陵之戰''前趙雲反對東征被留在江州後方;諸葛亮一伐時趙雲、鄧芝被曹真擊敗,但趙雲親自斷後,保持有序撤退等事件。這些事件雖無旁證,但都沒有與《三國志》爆發衝突,不至於鬧出''阿斗流浪記''那樣的烏龍。


那麼《雲別傳》中是否毫無''bug''呢?其實也是有的。第一是諡號的問題,《雲別傳》中對趙雲''順平''諡號的解釋與《逸周書·諡法解》不符。不過這個倒是沒有太大關係,諡法也是有改動的。比如《逸周書·諡法解》中並無''壯''這個字,而三國時期很多人的諡號就有''壯''這個字,比如關羽是壯繆侯;另外是趙雲督江州一事。按《華陽國志》中記載,劉備集團第一個江州都督當爲費觀。這倒還算是一個衝突,但不足以完全否認《雲別傳》。


如何看待《雲別傳》

那麼如何來看待《雲別傳》的內容呢?小編的態度就是與其他裴松之引注的,無法辨別真僞的史料一樣,一視同仁。對於合理的、沒有與正史產生衝突的地方,可以採信,以此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瞭解趙雲這個人物;而有不合理的地方也可以採取質疑態度。比如''漢水之戰''的記載,爲什麼這樣一場本該記載在趙雲本傳的戰役卻僅僅見於《雲別傳》呢?這就是一個值得懷疑的地方。


小編個人認爲,''漢水之戰''或許是存在的,但不會達到《雲別傳》中所記載的程度,否則很難理解《趙雲傳》本來就沒有什麼內容,還遺漏這樣一場深刻體現趙雲智勇方面的戰役。要知道諸葛亮''七擒孟獲''的事情至今仍然有爭議(''七擒七縱''至少還有《漢晉春秋》和《華陽國志》的記載),對趙雲在''漢水之戰''的表現的質疑也在一個合理的範圍。當然也有人堅持《雲別傳》的內容是史實,畢竟沒有太嚴重的邏輯硬傷,符合大體的歷史背景的脈絡。這個當然也是合理的。在各種真僞難辨的史料中求同存異,這應該是一個正常的觀點。

參考文獻:《三國志集解》、《華陽國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