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6月1日電 文學界和科普界1日在上海市龍華殯儀館送別著名作家葉永烈。

葉永烈生於1940年,浙江溫州人,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早年從事科普、科幻創作。從20世紀80年代起,葉永烈逐步轉入紀實文學和長篇小說創作。1987年至2000年,葉永烈擔任上海市作家協會專業作家。

2020年5月15日,葉永烈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0歲。葉老駕鶴的消息令文學界和科普界悲痛不已。

改革開放初期,葉永烈的科幻小說《小靈通漫遊未來》出版,影響了幾代青少年讀者。他爲人們的想象力“打開一扇窗”,不少讀者受到啓發,後來走上文學或科普工作崗位。與葉永烈相熟的作家、編輯、記者、科普工作者以及讀者等近200人蔘加悼念活動。

在一面由綠色植物組成的紀念牆前,前來送行的人們將對葉老的無盡思念寫在一枚枚小書籤上,懸掛起來,寄託哀思。南京工業大學副教授付昌義寫道:“人間再無小靈通,若遇難題該問誰?”

葉永烈長子葉舟說,即使在最艱難的歲月,父親從未放棄對寫作事業的追求。家人回憶,20世紀80年代初,葉永烈還蝸居在上海一間十多平方米的陋室裏寫作,三伏天熱得他有時上身只穿汗背心。生怕自己的汗水滴在稿紙上,他用毛巾裹住手臂,才能堅持寫作。

2017年出版的《葉永烈科普全集》共28卷,1400多萬字,加上他後半生致力的紀實文學等創作,葉永烈共留下超過3500萬字的各類作品。他的作品還被翻譯成英語、俄語、日語等十多種文字。

葉永烈生前曾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希望,就在於未來這一代。應該讓孩子們從小喜歡科學、熱愛科學,讓孩子們從小就富有幻想。”

在追悼儀式上,每位到場送別者均收到一條紅領巾,以示紀念。這是中國少年先鋒隊隊員的標誌,也是葉永烈生前通過寫作關愛青少年成長的一個象徵。一些讀者在網上留言,葉老雖然走了,但他留下的作品就像一粒粒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開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