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曆史上,建碑紀念先人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做法,我國有關碑的文化源遠流長,還有不少史料、文化和故事都是由石碑流傳下來的。

按說像石碑這樣的事物建設上是不會有什麼意外的,畢竟它的意義和作用擺在那裏,然而古代的時候還真有那麼一次,一個碑建了一半就廢了,而且這個碑還“廢”出了名,成了如今著名的旅遊勝地,它就是陽山碑。


陽山碑俯拍,碑首和碑身

在我國南京市江寧區湯山街道西北側的陽山南坡,有這樣一個明代巨大的“爛尾”工程:陽山碑材,當地人稱之爲“孝陵碑材”。石碑一般由碑座、碑身、碑首(碑額)三部分組成,是從山體上整塊開鑿出來,運輸到目的地經過雕刻後,再組裝豎立起來。而所謂的“碑材”,就是未完工的石碑石材。


民國時期陽山碑材老照片

碑座石材高13米,寬16米,長30.35米,重達1.6萬噸;

碑身石材長49.40米,寬4.4米,高10.7米,重約9千噸;

碑首石材高10米,長20.3米,寬8.40米,重約6千噸。

若此碑立起總高爲78米,重三萬餘噸,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碑。


民國時期陽山碑材老照片

左側碑首右側碑身,碑身橫在山裏,側面可以跑汽車。

孝陵碑材,從字面上看應該是爲朱元璋的孝陵建造的,然而如此浩大的工程,在《明史》中卻並無一字提起,因爲它建到一半就廢掉了。


民國老照片:碑首

那麼,陽山碑材是誰發起建造的呢?經過努力,專家找到了一篇明永樂年間大臣胡廣的遊記——《遊陽山本業寺記》,遊記中記載:

永樂三年秋,皇帝因建碑孝陵,斫石于都城東北之陽山,得良材焉。……特命翰林臣往觀。於是學士解公縉,侍講金公幼孜,暨

廣偕

往。


現在的碑首

1398年朱元璋去世,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直到1402年被其叔父朱棣推翻,短短四年時間,戰火不斷,建文帝沒有精力和時間爲祖父朱元璋建造神功聖德碑。

在佔領了南京之後,朱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明孝陵。在父親朱元璋的墓前,朱棣哭訴自己的不得已,爲自己推翻侄兒的行爲進行辯護,並很快下令,要爲父親樹立一塊巨大的神功聖德碑,以完成明孝陵的全部工程。


朱棣

對於朱棣而言,這是一個最好不過的機會,那塊高高豎起的石碑,將向天下的臣民充分顯示自己的孝心,也宣示着新任天子的威嚴和至高無上,是爭取正統話語權的第一步。


左側碑身,右側碑首

1405年,朱棣下令徵集全國數萬工匠,前往六朝時期就已開鑿的陽山古採石場,利用其山體中完整性好又十分巨大的棲霞灰巖鑿石制碑。


左側碑身,右側碑首

奇怪的是,這項由皇帝親自下詔,興師動衆、規模宏大、勞民傷財的工程,卻在基本成型後被廢棄,成爲明代最大的“爛尾”工程,最終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小得多的神功聖德碑矗立在明孝陵。關於這石材又爲何廢棄不用,有兩個流傳較廣的說法:

一說明朝國勢漸衰,朱棣又遷都北京,故不用;

一說南京地理與氣候所限,不適古代的滾木與冰運的方法,無法運輸而不用;


明孝陵神功聖德碑,通高10.86米

明孝陵神功聖德碑,已經是南京地區最大的碑刻了,方城現已加了屋頂,看不到陽光了

不過,以現代眼光考量,這場工程註定是要爛尾的,單體1.6萬噸的重量,且不說能否運送到明孝陵,即便到了明孝陵,三塊碑體78米的高度,3萬多噸的重量,根本無法豎立起來。


碑座傾斜開鑿,便於運輸

600年前的明代人做不到,現代人也做不到。以朱棣之精明,他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可能他需要的是建造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在朱棣達到自己的目的後,這座世界上最大石碑的建設工作也不了了之。

幾百年後,這座“爛尾工程”已經成了當地的著名旅遊景點,人們依稀可以從這石碑碑材的痕跡上了解到這石碑背後的那一幕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