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爲了讓功臣們忠心報國的事蹟垂諸久遠,爲天下後世人起到表率作用,朱元璋還特許一部分功臣的爵位可以世襲罔替,代代相傳,子孫們不必有特殊才能和功勞,就可以享有祖上的爵位封號,與國同休,從而形成明朝歷史上一個特殊羣體,史稱明朝勳貴集團。明朝功臣中,最爲顯貴的公爵一級的人物,共有魏國公徐達、鄂國公常遇春、韓國公李善長、曹國公李文忠、衛國公鄧愈、信國公湯和、鄭國公常茂、穎國公傅有德、宋國公馮勝、黔國公沐英等十人,只有李善長、馮勝、傅有德被害,其他人都是善終,可見大部分人還是受到朱元璋的善待。

元朝末年,元順帝在位期間,進入中原不及百年的大元王朝,已經走到了山窮水盡的絕境。朱元璋英雄起於草莽之間,投身到轟轟烈烈的紅巾軍起義大潮中,最終終結了元朝,開創大明江山。在明朝的建立過程中,朱元璋爲了擊敗衆多強大對手,增強自身實力,求賢若渴,唯纔是舉,吸收了大量優秀人才匯聚到自己手下,爲明朝建立,立下汗馬功勞。
明朝開國之後,朱元璋爲了表彰與他同生共死的功臣宿將,先後分幾批對他們封王封侯,加官進爵,賜予高官厚祿,使得功臣們迅速躋身於明朝權貴階層。朱元璋曾經對功臣集團進行過幾次大的整肅,於是網上關於“朱元璋殺盡功臣”的傳言甚囂塵上,彷彿明朝功臣真的已經被斬盡殺絕,一個不留。其實這是一種有失偏頗和誇大的說法。
明朝功臣中,最爲顯貴的公爵一級的人物,共有魏國公徐達、鄂國公常遇春、韓國公李善長、曹國公李文忠、衛國公鄧愈、信國公湯和、鄭國公常茂、穎國公傅有德、宋國公馮勝、黔國公沐英等十人,只有李善長、馮勝、傅有德被害,其他人都是善終,可見大部分人還是受到朱元璋的善待。其他侯爵、伯爵級別的人,也大體與此相似。朱元璋迫害功臣是事實,但遠遠沒有傳說中那樣嚴重。
爲了讓功臣們忠心報國的事蹟垂諸久遠,爲天下後世人起到表率作用,朱元璋還特許一部分功臣的爵位可以世襲罔替,代代相傳,子孫們不必有特殊才能和功勞,就可以享有祖上的爵位封號,與國同休,從而形成明朝歷史上一個特殊羣體,史稱明朝勳貴集團。勳貴集團們不論賢愚不肖,只要有後代,並且沒有大的過錯,爵位就可以永久保持下去。
可惜的是,絕大部分功臣宿將的後人,在養尊處優錦衣玉食的富貴生活中,消磨志氣沉淪享樂,不僅沒有祖上那樣的經天緯地之才,連最起碼的忠心報國的氣節都難以保全。大明朝建立兩百七十多年後,在清朝和李自成的內外夾擊之下,終於到了亡國之際。面對改天換地的滄桑鉅變,明朝的每一個人,上至皇帝下至臣民,都必須做出一個艱難選擇。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大順軍攻克京師,崇禎皇帝自盡殉國。明朝大臣們,絕大部分選擇了背棄故國,投降了李自成。這是明末大臣第一次大規模叛降。一批功臣宿將的後人,在李自成的追贓助餉中被殺。由於南京一直作爲明朝的陪都存在,保留有完善的朝廷官職體系,所以一批忠於大明的官吏很快聚集到南京,擁立福王登基,史稱弘光帝,這裏也成爲倖存的明朝勳貴集團後人的聚集地。
弘光元年,多鐸帶領大軍渡過長江,不費吹灰之力攻入南京,短暫的弘光朝廷曇花一現般迅速消亡,明朝復興的最後一絲希望隨之泯滅。大批明朝勳貴集團成員也最終降清。開國大將徐達的後人,最後一代魏國公徐文爵,信國公湯和的後人靈璧侯湯國祚,投降了清朝,背棄了受恩深重的故國。大謀士劉伯溫的後代劉孔昭,曾經也是弘光朝廷的當紅新貴人,見到大勢已去,逃離南京,《明史》記載,他最後“航海不知所終”。
只有常遇春的後人,最後一代懷遠侯常延齡表現最硬氣。明朝勳貴後人中,只有常延齡一人,被《明史》予以重點介紹。常延齡爲人賢明方正,崇禎十六年時,張獻忠帶領義軍在湖南縱橫掃蕩,形勢危急。常延齡慷慨上奏朝廷,要求帶兵奔赴前線,與義軍作戰。結果被崇禎拒絕。他又要求回老家召集常氏族人,組織鄉兵抗敵,崇禎仍舊不感興趣。
清兵入關後,常延齡來到南京,參與擁立弘光朝廷。面對權臣馬士英、阮大鉞的胡作非爲,常延齡不顧前程身家,上表彈劾二人。然而卻無濟於事。常延齡空懷壯志報國無門,憤然辭官不幹,頗有祖上硬氣果敢的遺風。由於爲官期間兩袖清風,他只能種地爲生。他“種菜於金陵湖墅,偕隱食貧,處之晏如”,在金陵城外當起了菜農,過着清貧艱苦的生活。清朝建立後想徵召他爲官,他不爲所動守節不改,甘願“身自灌園,蕭然布衣終老”。《南疆繹史》讚譽他“抱節不渝”,“史冊所罕見,鍾阜泰壇,亦爲生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