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王朝对西域地区的统治建立在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的基础上。通过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的设立,唐朝有效地阻止了吐蕃对中原王朝的进攻,保护了西域各国的百姓免受战乱之苦,维护了丝绸之路的商业利益。

导语:
《长安十二时辰》是2019的爆款剧,该剧主人公张小敬在担任长安不良帅之前曾经在陇右前线作战。这段经历对应在真实的历史上就是唐玄宗时期唐王朝与吐蕃对西域的争夺战。西域,始终是中原王朝强盛时势力扩展的必然方向。为了保证自己对西域的控制,中原王朝大多设立都护府进行直接的控制,盛唐也不例外。那么西域都护府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又对唐王朝统治西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西域最初在先秦书籍中指的是距离中原较远的西方地区。到了汉代,玉门关以西的地区被称为西域。汉武帝时期为了抗击匈奴,张骞接受皇帝的委派出使西域诸国与他们讨论共同对匈作战的问题。自此开始,中原和西域出现了明确记载的联系。
在汉朝和匈奴的连年战争中,汉朝夺得了西域。汉宣帝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方便对匈奴的防御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府负责代表中原王朝对西域的诸多国家进行管理。
唐朝初期对突厥、回纥势力进行了大规模的打击,顺理成章地得到了对西域的控制权。唐王朝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处理西域全部事务,两者都属于陇右道管辖。都护府下属有驻军,也有民事官员,负责管理当地的行政问题、经济往来、民族纠纷、宗教事务。

通过在西域建立都护府,中原王朝顺利完成了对西域的统治,并能够长期安定下来,对当地形成有效的管理。都护府成为了遥远中原王朝和西域之间政治文化交流和商业往来的联系纽带。二、 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唐代都护府的军政制度
唐朝时对西域地区的统治主要通过设立都护府的方式。为了方便管理,统治者以天山为界,在西域地区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北部地区是北庭都护府的辖区,南部属于安西都护府。
由于西域地区疆域辽阔、国家和民族众多、吐蕃、突厥、大食、回鹘势力盘根错节、西域地区都护府的责任和压力可想而知是十分巨大的。
都护府既是西域地区军事系统的最高机构,也是行政系统的最高机构。主要的官员如下:大都护府设置一名大都护,官职为从二品;副大都护俩人,从三品;副都护两人,正四品。其下还有都护府官员,长史、司马、录事参军、录事、功曹、户曹、法曹、兵曹。大都护掌握驻地所有权力,位高权重。既要负责保护驻地的安全,也要注意对附近各民族的安抚统战工作。属地下官员的选拔考察权也在大都护手中。司马及以下都护府直属官员相当于现代的某行政区直属办公室公务员,负责处理日常的军事、民政、财政、法律、人事工作,协助大都护保证都护府职责的正常履行。

1. 上马管军:都护府军事系统
唐朝时期由于对外战争频发,军事体制改变非常快,即使是唐玄宗时期都有都护府、节度使的变化。在都护府统治时期,军事系统的设立主要是根据人数和重要程度划分。人数多的被称为军,小一些的叫做守捉城、城、镇。军有经略使,守捉城有守捉使。安西都护府就有安西四镇用来驻军。各个军事重镇的负责人都是通晓军事的副大都护。在各地军事归节度使管理时期,西域出现了安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伊西节度使。节度使下属有副使一人,行军司马一人, 刺官二人, 掌书记一人, 参军若干人, 随军四人。《长安十二时辰》中书生程参最后选择去西域从军。历史原型就是长期在西北军中担任掌书记、参军、司马等职务的边塞诗人岑参。除了军镇的部队,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有自己的武装部队。他们的日常工作是维持本地的治安。一旦开战就又会配合军镇部队作战,归属于都护调遣
由于从内地向西域运送粮草路途遥远、损耗很大,西域驻军只能靠屯田尽量维持后勤的自给。西域设置有营田使,统领军屯的事务。根据当地驻军的规模、驻地位置、自然环境的差异,各级军事组织都被安排了一定量的屯田生产任务。《唐六典》记载:天下诸州郡屯田,西域安西都护府有二十屯, 疏勒有七屯, 焉省有七屯.共三十四屯, 北毯都护府有二十屯, 伊杏军一屯, 天山军一屯, 共二十二屯。天山南北各军合计屯垦五十六屯。这些屯田需要的人口大多是内地来的青壮年,战时作战,平时从事生产。也有部分被政府招募来的志愿兵加入了西域驻屯军的队伍,他们的亲属被政府允许一起随军,建设边疆。

2. 下马管民:都护府民事系统
唐朝的行政机构已经由两晋南北朝的州郡县制变成州县制。每个州下下辖部分县,重要的州称为府。唐在西域的行政区划也仿照内地,在人口聚居区设立了州,下属有县、乡、里。州中最高长官为刺史,拥有州里事情的决定权,他有辅助工作的副职官员——别驾、长史、司马。负责管理治安、司法、财政的部门为州中的功曹、法曹、仓曹等。令人惊讶的是,当时的行政部门中居然医学博士职务,对于管辖区的疾病卫生情况负责。乡里主要是耆老、里长直接管理。
对于少数民族区域,唐朝并没有像州中那样进行直接管理,只要是采取了羁縻政策,类似于今天的少数民族自治。《史记》中解释说“羁,羁,马络头也;縻,牛靷也”,通俗说就是笼络控制。在政治和军事上政府说了算,在其他方面政府承认当地首领的领袖地位,使用当地的人员充当行政官员,并给他们经济上的利益。羁縻地区的具体事务由当地民族的官员安排,唐王朝不滥加干涉。只要当地缴纳足够的赋税、认可中央政府的统治地位。部落首领、当地官员并不会由于自身的异族身份受到歧视和打压,相反,他们享受着和内地官员一模一样的权利,领受政府的公务员工资。
在适宜农业生产的地区,内地的均田制也被西域采用。在商业发达是市镇,税收成为了都护府收入的一大来源。安西下辖的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及轮台地区都存在征收商业税的痕迹。

1. 加强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控制,保证了西域的安宁
自从汉朝确立了对西域的统治之后,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控制往往发生在强盛的朝代,一旦王朝衰落或者出现了内部的争夺立刻就失去了西域地区。两晋南北朝战乱,西域出现了半独立的政权。到了隋唐时期,周围众多游牧民族崛起,给中原王朝的统一都造成了麻烦,更不要说西域了。与中原王朝争夺西域最久的就是吐蕃。吐蕃兴起于青藏高原,到松赞干布时期成为一个势力强大的政权。到了唐高宗时期,吐蕃觊觎西域广大的土地、丝绸之路的商业利益,开始屡屡和唐王朝争夺河西、西域地区。这之后的百年间,吐蕃或联合西域势力或自身单独出兵袭扰西域都护府,安史之乱后一度占领了西域。而唐王朝也不甘示弱,都护府联络当地少数民族驻军主动出击吐蕃也是常见的事情。通过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的设立,唐朝有效地阻止了吐蕃对中原王朝的进攻,保护了西域各国的百姓免受战乱之苦,维护了丝绸之路的商业利益。
2. 引进了先进的制度,提高了西域的开发程度
唐王朝仿照内地的军事、行政制度建立了西域的统治机制。屯田制、兵制、民政系统带来了西域开发程度的加深。许多制度在当时都是非常先进的,在西域的确立几乎是开天辟地头一遭,深刻地影响了西域的发展

大规模的屯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屯田士兵从内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通过内地钢铁冶炼技术的引入,西域出现了丰富的劳动工具,诸如凿子、镬、斧头、锯子、铁犁铧、钳子等。耕牛的使用也提高了屯田的效率。这不仅仅解决了都护府驻军的后勤问题,也带动了西域地区对土地的开垦,对生产技术的革新。
民事系统设置了赋税、户籍、司法、医疗、教育的官员,各司其职。政令从朝廷出发,经过都护府、州、县,一层一层深入到乡、里。明确的典章制度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羁縻制度更是一个重大的贡献,给后来的王朝对于西域乃至边境少数民族区域的管理提供了样板。唐朝之后的朝代也大多使用少数民族事务自己管理,如明朝的土司制度。羁縻制度团结了少数民族,使得政令能够在少数民族聚居区顺利通达。这对于大一统国家的建立、边境地区的安全、边疆的开发都有重要意义。

唐王朝对西域地区的统治建立在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的基础上。两个都护府都属于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军事、民事双重属性的管理机构。都护府设置大体和内地管理体制相同。唐王朝通过西北都护府对西域地区实施了成功的统治,保护了自身的边疆安全、丝绸之路的商业利益、当地百姓的生命。而都护府实行的各种制度无形中也加深了对西域的开发,并给后世王朝对西域的管理提供了典范。
对于西域都护府,你有什么看法吗?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讨论,历史的变革和时代的发展,我将与你同在!喜欢的话请您点个关注吧~
参考文献:
《唐书》
《唐代西域的军屯》
《唐代吐蕃在新疆的活动及其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