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是灭蜀,这样,蜀必灭,但赢家却未必是曹魏,夷陵战后,蜀汉国内仅存的精锐都部署在汉中魏延这里,成都的老底子和东线原来关羽的部队,张飞的部队,刘封孟达的部队,基本已经全部被消耗掉,要么战损要么投降,曹魏进攻蜀汉,会帮东吴把魏延仅存的这波部队拖在阳平关不得东进,东吴由宜都入蜀,沿途将形成不了什么成气候的抵抗,战果会完全被东吴攫取,这样虽然简化了形势化三为二,但东吴的实力更加会难以遏制。我们来看经历了襄樊之战和夷陵之战,蜀汉元气大伤,丢失南郡,关羽被杀,荆州兵力和夷陵带过去的一共有将近10万人了(按刘晔的说法十万都不止)全军覆没,曹魏也损失惨重,于禁三万精锐全军覆没,樊城襄阳给关羽和洪水打成筛子,只有东吴风头正劲,不但攻下南郡确保了长江防线的完整,还收纳了于禁的降卒,白衣渡江和夷陵两战战损极少,实力得到极大提升。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而这个时候的曹魏政权不论从经济、军事、人口等方面都全面超过这两个国家,那么为何曹魏的老大曹丕不一鼓作气灭掉蜀国呢?又或者联合东吴一起灭了蜀国呢?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一起分析分析。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下夷陵之战后三国的关系以及曹丕的想法是哪些。1、表面原因应该是孙权两面三刀先向曹丕称臣却又不肯给曹丕送人质,惹得曹丕发怒讨伐。但怎么看当时伐吴都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啊,夷陵之战东吴损失甚微,而且蜀国元气大伤,吴国已经不用太担心被两面夹击了,完全可以全力应付魏国。何况连曹丕他老爹都没有打下东吴,曹丕哪来的自信能伐吴成功?2、与之相反夷陵之战蜀国损失数万精锐,刘备不久也死了,整个国家处于风雨飘摇的阶段,为什么这个时候不去打明显更好 打得蜀国呢,反而去打吴国,以至于蜀国上诸葛亮苟了几年之后 甚至可以达到出兵伐魏的地步。而且之后吴蜀联合,魏国也难以统一了,在小编来这是不是曹丕的一个错招啊。如此做的话让蜀国有喘息之机,也没有占到东吴的便宜。
其次,曹丕和孙权都不去灭蜀是不是都心怀鬼胎呢?
我们来看经历了襄樊之战和夷陵之战,蜀汉元气大伤,丢失南郡,关羽被杀,荆州兵力和夷陵带过去的一共有将近10万人了(按刘晔的说法十万都不止)全军覆没,曹魏也损失惨重,于禁三万精锐全军覆没,樊城襄阳给关羽和洪水打成筛子,只有东吴风头正劲,不但攻下南郡确保了长江防线的完整,还收纳了于禁的降卒,白衣渡江和夷陵两战战损极少,实力得到极大提升。
所以当前对待蜀国,孙权有三种选择,
1是扶蜀,这样蜀汉所有残存势力和难如登天的蜀道,会消耗曹魏大量精力,东吴躲后面打黑枪,灭蜀很难,一旦失败,东吴又将成为最大赢家,魏吴实力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如果乌桓趁机作乱,魏吴实力出现反转都有可能。
2是灭蜀,这样,蜀必灭,但赢家却未必是曹魏,夷陵战后,蜀汉国内仅存的精锐都部署在汉中魏延这里,成都的老底子和东线原来关羽的部队,张飞的部队,刘封孟达的部队,基本已经全部被消耗掉,要么战损要么投降,曹魏进攻蜀汉,会帮东吴把魏延仅存的这波部队拖在阳平关不得东进,东吴由宜都入蜀,沿途将形成不了什么成气候的抵抗,战果会完全被东吴攫取,这样虽然简化了形势化三为二,但东吴的实力更加会难以遏制。
3按兵不动,伺机而发,这样不好预料会出什么事,以东吴智囊团对形势的把控能力,结局应不比1和2差。
如果知道东吴会怎么干,曹魏也会有相应的对策,不会让东吴这么顺利的吃果子,但恶心就恶心在你根本不知道东吴会走哪条路。
所以曹丕索性打东吴一棒子,打得赢最好,打不赢至少大家都别吃蜀汉这块肉,曹魏天生需要休整,你东吴也别飞的太猛,下来吧您嘞,个人评价这是一条比较保险的法子,好处就是遏制了东吴突飞猛进的发展可能,自身的损失也在可控范围因为自己是进攻方,打不过可以跑嘛,本身实力就雄厚,输也输的起。坏处就是让蜀汉缓过了这口气,再想灭,难了。
最后总结,夷陵之战可是说是赤壁之战后三国的又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可以说是宣判了西蜀的死刑,就算诸葛亮再怎么神机妙算也无奈国力的衰微,最后成为三国第一个亡国的政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