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两部小说中,刻画出了几位侠义无双的人物,其中以侠之大者郭靖和王重阳为甚。他二人,郭靖的成长历程是实实在在的描写,王重阳存活在众人的回忆中。一虚一实遥相呼应,虽相隔几十年,可为国为民的情怀未有改变,是江湖大道的一种传承。

说起中神通王重阳和郭靖,似乎除了胸怀侠义以外,并没有可比之处。王重阳聪明过人、心思缜密,于武学一途更是融会贯通,自成化境,终于成为全真一派的开山祖师。郭靖为人,质朴纯真,可惜天资不高,学武过程磕磕绊绊,好在他有韧性,有耐心,勤学苦练之下,竟也能达到至高境界。

仔细想来,金庸先生在小说中对王重阳和郭靖的人物设定,在向我们诉说一个道理:无论是聪明人还是笨人,只要心中有热血有坚持,都会有所得有所获,终至大成。

在原著小说中,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派真正出场的人物是全真七子和老顽童周伯通。于江湖而言,周伯通孩童心性,算不得一个完完全全的江湖人。全真派发展和壮大的事业,都着落到全真七子身上。我们读小说时,常常会有种观感:全真七子武功不行。实际上,我们是把他们和四绝那样的高手进行了对比,如若放眼整个江湖,全真七子的功夫当真不弱,已经属于一流高手的境界了。

王重阳座下弟子有如此成就,想必他可以含笑九泉了。再观郭靖,一生中真正收的徒弟,仅有武氏兄弟二人。这两个人,背靠郭靖这可参天大树,却并未做出什么成就,反而有不成器的感觉。同是大侠,为何王重阳和郭靖的徒弟有这么大的反差呢?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王重阳授徒的不足之处

王重阳的武功不用多说,华山论剑打的众人皆服,五绝中以他为首。按理说来,他的徒弟正值壮年,有这么厉害的师父,武功应该可以和其他四绝比肩,哪怕是天资稍差,也不至于沦落到七人合战黄药师竟不能胜的地步。

如此看来,王重阳教徒弟有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王重阳在创立全真派后,渐渐的把武功放在了道学后面。

王重阳一生坎坷,前半生力主抗金,以失败告终。失败后王重阳痛定思痛,深感在宋金对峙的局势下,天下苍生饱受战乱之苦,用武力来结束纷乱难以持久,纵观历史,你方唱罢我登场,不过是分分合合的必然罢了。所以,王重阳在后半生意图寻找慰藉众生之法,以身入道,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建立一套精神体系,以达成拯救苍生之宏愿。

待到王重阳收徒之后,全真派兴盛有望,所以他用自己的武力为全真派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让立足江湖,不至于被人随意欺凌。七位弟子在他的调教下,武功虽不足以在武林中称王称霸,但是自保有余。这时候,王重阳就把教授徒弟的重心从武学转移到了道学上。无奈天命有限,王重阳未等到弟子顿悟的时刻便已仙逝,待到丘处机等人理解了师父的意图时,已经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

第二,全真派初创,事务繁多,不论是王重阳还是全真七子,都被俗务缠身,难以全身心投入到习武中来。

在江湖中创建一个门派并非易事,方方面面都需要人手来完成。尤其是全真派这样有精神内涵的门派,更不是占个山头就万事大吉了。小说中虽未说明,可我们可以想象到:终南山上,百废待兴,王重阳和他的弟子们,一边要修建道观,一边要传道,用在习武之上的时间精力必然不足。《射雕英雄传》中,全真七子游走天下,扶危济困也可以说明,全真派从一开始就不打算做出世的闲散人员,他们的关注点和心思,放在了江湖、世间,而这世上如黄药师一般的天才绝无仅有,全真七子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他们能够把武艺修习到一定的高度,已经是人中翘楚了。

所以说,全真七子力有不逮之处,是王重阳刻意为之,也是无奈,情有可原。

郭靖授徒的不足之处

郭靖是大侠,可他教徒弟真真的不行。

不算那些和他有血缘关系的徒弟,郭靖真正意义上的徒弟,只有武氏兄弟二人。严格意义上说,这二人也是碍于情面收下的,郭靖多有不愿。

郭靖不愿意收徒,并不是他敝帚自珍,而是他知道自己的脾气秉性教不好徒弟。

郭靖的个性呆板,笨嘴拙舌,自己习武已是千难万难,如何教育子弟,他根本就没有一个章程,更不懂因材施教,所以大多数时候,都是黄蓉在监督徒弟习武。当初杨过随他来到桃花岛,后又被送往终南山,其中就有郭靖深感自己对杨过的教育无处着手的原因。

武氏兄弟天分不高不低,中人之资。这样的孩子,反而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讲究教育的方法。适时,郭靖已有心襄助襄阳,奔走江湖,对他们势必疏于管教,而黄蓉原本跳脱性格,尤其是在武学上,她以自己的聪明来看别人,估计看谁都很蠢笨,武氏兄弟实在不是她可以悉心能教下去的。

好在郭靖黄蓉都是当时高手,所结交之人也是武林中一等一的人物,武氏兄弟耳濡目染,哪怕学了他们的十分之一,也可以横行江湖了。

小说中,武氏兄弟的武功别说横行江湖,就算在丐帮高手面前,也是抵挡不住。武功不行,性情亦有问题。郭靖那样的人物,徒弟竟然人品有问题,这就不单是徒弟的原因了,只能说明,郭靖根本就不会教徒弟。

所以说,郭靖是好人,是大侠,却算不上一个好师父。

全真七子和武氏兄弟的区别

全真七子和武氏兄弟不是同辈人,我们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只论人性,不谈其他。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习在个人。就算王重阳和郭靖在教徒弟时多有不当之处,可真正影响到徒弟武学人品的,主要还是个人原因。

全真七子武功不是天下第一,可他们的侠义却是当仁不让。一是王重阳的言传身教的缘故,二是他们跟随王重阳入全真派,本身就是“自讨苦吃”,要知道,全真派门规严格,戒律甚多,能舍掉世间种种来此的人,其毅力性情本就是万里挑一。几番江湖跌打,让全真七子在武林中人人夸赞,端得是忠肝义胆之辈。

武氏兄弟的父母武三通夫妇,本不欲让他们习武,所以为他们取名“武敦儒、武修文”。可兄弟两人自小生在江湖长在江湖,父母的本意管不住他们的心。郭靖收他们为徒,可能是碍于朋友的情面或者出于对他们的怜悯,没有经过严格的收徒筛选。他二人生长算是一帆风顺,安稳的环境,没有让他们生出雄心大志,反而陷入到儿女情长去。

书中武氏兄弟出场次数并不多,作者寥寥数次的描写,几乎都与儿女情长有关。不管是对郭芙的情,还是完颜萍、耶律燕,武氏兄弟似乎对江湖、对襄阳没有什么关心,只是把心思放在了啰啰嗦嗦的家长里短中。就连郭靖那样少言寡语之人在看了二人的表现后,也是发出哀叹,怒其不争。

说起来,似乎这也不怪武氏兄弟。他们出身大理世家,中原武林的荣辱是他的师父强加在身,再加上武三通自己的行为本就不甚检点,让武氏兄弟的心中蒙上了阴影。

也就是说,武氏兄弟爱武艺,却不爱江湖。估计他们最想的,是潇洒的行走江湖,而不是把一生都放在襄阳。可师命难违,江湖道义难断,他们内心中的憋屈无处宣泄,只能把精力放在情感之上,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他们也没有什么大的恶事,只能说,少年的心性留驻太久,不愿意成熟而已。

由上述可见,王重阳和郭靖都是大侠,可从他们的徒弟性情和发展来看,全真派能够一直兴盛下去是有道理的,而郭靖之后,世间再难寻像他这样的大侠,也是在情理之中。正所谓:

江湖路上风云起,世代相传有道义。

襄阳城破侠义终,后继无人空余恨。


作品均为原创

请关注风舞鹰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