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在《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兩部小說中,刻畫出了幾位俠義無雙的人物,其中以俠之大者郭靖和王重陽爲甚。他二人,郭靖的成長曆程是實實在在的描寫,王重陽存活在衆人的回憶中。一虛一實遙相呼應,雖相隔幾十年,可爲國爲民的情懷未有改變,是江湖大道的一種傳承。

說起中神通王重陽和郭靖,似乎除了胸懷俠義以外,並沒有可比之處。王重陽聰明過人、心思縝密,於武學一途更是融會貫通,自成化境,終於成爲全真一派的開山祖師。郭靖爲人,質樸純真,可惜天資不高,學武過程磕磕絆絆,好在他有韌性,有耐心,勤學苦練之下,竟也能達到至高境界。

仔細想來,金庸先生在小說中對王重陽和郭靖的人物設定,在向我們訴說一個道理:無論是聰明人還是笨人,只要心中有熱血有堅持,都會有所得有所獲,終至大成。

在原著小說中,王重陽創立的全真派真正出場的人物是全真七子和老頑童周伯通。於江湖而言,周伯通孩童心性,算不得一個完完全全的江湖人。全真派發展和壯大的事業,都着落到全真七子身上。我們讀小說時,常常會有種觀感:全真七子武功不行。實際上,我們是把他們和四絕那樣的高手進行了對比,如若放眼整個江湖,全真七子的功夫當真不弱,已經屬於一流高手的境界了。

王重陽座下弟子有如此成就,想必他可以含笑九泉了。再觀郭靖,一生中真正收的徒弟,僅有武氏兄弟二人。這兩個人,背靠郭靖這可參天大樹,卻並未做出什麼成就,反而有不成器的感覺。同是大俠,爲何王重陽和郭靖的徒弟有這麼大的反差呢?我們一起分析一下。

王重陽授徒的不足之處

王重陽的武功不用多說,華山論劍打的衆人皆服,五絕中以他爲首。按理說來,他的徒弟正值壯年,有這麼厲害的師父,武功應該可以和其他四絕比肩,哪怕是天資稍差,也不至於淪落到七人合戰黃藥師竟不能勝的地步。

如此看來,王重陽教徒弟有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王重陽在創立全真派後,漸漸的把武功放在了道學後面。

王重陽一生坎坷,前半生力主抗金,以失敗告終。失敗后王重陽痛定思痛,深感在宋金對峙的局勢下,天下蒼生飽受戰亂之苦,用武力來結束紛亂難以持久,縱觀歷史,你方唱罷我登場,不過是分分合合的必然罷了。所以,王重陽在後半生意圖尋找慰藉衆生之法,以身入道,在出世與入世之間建立一套精神體系,以達成拯救蒼生之宏願。

待到王重陽收徒之後,全真派興盛有望,所以他用自己的武力爲全真派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讓立足江湖,不至於被人隨意欺凌。七位弟子在他的調教下,武功雖不足以在武林中稱王稱霸,但是自保有餘。這時候,王重陽就把教授徒弟的重心從武學轉移到了道學上。無奈天命有限,王重陽未等到弟子頓悟的時刻便已仙逝,待到丘處機等人理解了師父的意圖時,已經是幾十年後的事情了。

第二,全真派初創,事務繁多,不論是王重陽還是全真七子,都被俗務纏身,難以全身心投入到習武中來。

在江湖中創建一個門派並非易事,方方面面都需要人手來完成。尤其是全真派這樣有精神內涵的門派,更不是佔個山頭就萬事大吉了。小說中雖未說明,可我們可以想象到:終南山上,百廢待興,王重陽和他的弟子們,一邊要修建道觀,一邊要傳道,用在習武之上的時間精力必然不足。《射鵰英雄傳》中,全真七子游走天下,扶危濟困也可以說明,全真派從一開始就不打算做出世的閒散人員,他們的關注點和心思,放在了江湖、世間,而這世上如黃藥師一般的天才絕無僅有,全真七子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他們能夠把武藝修習到一定的高度,已經是人中翹楚了。

所以說,全真七子力有不逮之處,是王重陽刻意爲之,也是無奈,情有可原。

郭靖授徒的不足之處

郭靖是大俠,可他教徒弟真真的不行。

不算那些和他有血緣關係的徒弟,郭靖真正意義上的徒弟,只有武氏兄弟二人。嚴格意義上說,這二人也是礙於情面收下的,郭靖多有不願。

郭靖不願意收徒,並不是他敝帚自珍,而是他知道自己的脾氣秉性教不好徒弟。

郭靖的個性呆板,笨嘴拙舌,自己習武已是千難萬難,如何教育子弟,他根本就沒有一個章程,更不懂因材施教,所以大多數時候,都是黃蓉在監督徒弟習武。當初楊過隨他來到桃花島,後又被送往終南山,其中就有郭靖深感自己對楊過的教育無處着手的原因。

武氏兄弟天分不高不低,中人之資。這樣的孩子,反而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講究教育的方法。適時,郭靖已有心襄助襄陽,奔走江湖,對他們勢必疏於管教,而黃蓉原本跳脫性格,尤其是在武學上,她以自己的聰明來看別人,估計看誰都很蠢笨,武氏兄弟實在不是她可以悉心能教下去的。

好在郭靖黃蓉都是當時高手,所結交之人也是武林中一等一的人物,武氏兄弟耳濡目染,哪怕學了他們的十分之一,也可以橫行江湖了。

小說中,武氏兄弟的武功別說橫行江湖,就算在丐幫高手面前,也是抵擋不住。武功不行,性情亦有問題。郭靖那樣的人物,徒弟竟然人品有問題,這就不單是徒弟的原因了,只能說明,郭靖根本就不會教徒弟。

所以說,郭靖是好人,是大俠,卻算不上一個好師父。

全真七子和武氏兄弟的區別

全真七子和武氏兄弟不是同輩人,我們把他們放在一起比較,只論人性,不談其他。

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習在個人。就算王重陽和郭靖在教徒弟時多有不當之處,可真正影響到徒弟武學人品的,主要還是個人原因。

全真七子武功不是天下第一,可他們的俠義卻是當仁不讓。一是王重陽的言傳身教的緣故,二是他們跟隨王重陽入全真派,本身就是“自討苦喫”,要知道,全真派門規嚴格,戒律甚多,能捨掉世間種種來此的人,其毅力性情本就是萬里挑一。幾番江湖跌打,讓全真七子在武林中人人誇讚,端得是忠肝義膽之輩。

武氏兄弟的父母武三通夫婦,本不欲讓他們習武,所以爲他們取名“武敦儒、武修文”。可兄弟兩人自小生在江湖長在江湖,父母的本意管不住他們的心。郭靖收他們爲徒,可能是礙於朋友的情面或者出於對他們的憐憫,沒有經過嚴格的收徒篩選。他二人生長算是一帆風順,安穩的環境,沒有讓他們生出雄心大志,反而陷入到兒女情長去。

書中武氏兄弟出場次數並不多,作者寥寥數次的描寫,幾乎都與兒女情長有關。不管是對郭芙的情,還是完顏萍、耶律燕,武氏兄弟似乎對江湖、對襄陽沒有什麼關心,只是把心思放在了囉囉嗦嗦的家長裏短中。就連郭靖那樣少言寡語之人在看了二人的表現後,也是發出哀嘆,怒其不爭。

說起來,似乎這也不怪武氏兄弟。他們出身大理世家,中原武林的榮辱是他的師父強加在身,再加上武三通自己的行爲本就不甚檢點,讓武氏兄弟的心中蒙上了陰影。

也就是說,武氏兄弟愛武藝,卻不愛江湖。估計他們最想的,是瀟灑的行走江湖,而不是把一生都放在襄陽。可師命難違,江湖道義難斷,他們內心中的憋屈無處宣泄,只能把精力放在情感之上,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他們也沒有什麼大的惡事,只能說,少年的心性留駐太久,不願意成熟而已。

由上述可見,王重陽和郭靖都是大俠,可從他們的徒弟性情和發展來看,全真派能夠一直興盛下去是有道理的,而郭靖之後,世間再難尋像他這樣的大俠,也是在情理之中。正所謂:

江湖路上風雲起,世代相傳有道義。

襄陽城破俠義終,後繼無人空餘恨。


作品均爲原創

請關注風舞鷹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