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龍騰表示:“我的研究內容之一,就是在新體制雷達的研發中進行一系列創新。對此龍騰表示:“我們自己研製了相關的芯片,並創新了信息處理的算法、體系架構,使得我們國家第一個把成像雷達信息處理系統搬到了衛星上。

“雷達是人類眼睛的延伸,無論是軍用還是民用都值得加快創新發展。”5月30日,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名單公佈,全國創新爭先獎獲得者、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龍騰接受光明網記者採訪,科普雷達研究的重要性及難點,暢談自己的科研工作經歷,並對青年學子提出寄語。

龍騰與學生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提起雷達,大衆也許會覺得這項科技離自己很遙遠,但龍騰介紹,以全天候全天時爲優勢,雷達應用在方方面面。在軍用領域,無論參加國慶閱兵的武器和還是我國下水的各種戰艦,雷達都不可或缺;而在民用領域的普及度也很高,比如安裝汽車雷達可以幫助避免車禍等。

對於自己的科研方向,龍騰教授打了一個有趣的比方:“我科研的主要方向是建立新體制的雷達系統和實時信息處理。如果將雷達比作一個人,它包括眼耳鼻舌和大腦,我主要研究雷達裏面大腦的那一塊。”

顛覆性創新思維,讓雷達發揮妙用

在大衆意想不到的地方,讓新體制雷達發揮妙用,是龍騰教授的科研方向之一。

近年來,草地貪夜蛾這種遷飛性外來物種嚴重爲害我國農業生產,如何掌握到草地貪夜蛾遷飛的實時信息,是進行防禦的第一要務。龍騰團隊針對此問題,聯合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等單位,開始研製新體制雷達,用以監控空中遷飛的農業害蟲。

據龍騰介紹,通過新體制雷達,可以在1.5到5公里間發現三毫米以上的蟲子,並分辨蟲的種類。當前研製出的第一代雷達樣機正在雲南江城進行業務運行,並每晚18:00在中央電視臺CCTV17農業農村頻道進行準點播報。此項目拿到了自然科學基金委的重大儀器專項,預計在2021年底將完成全部研發。

事實上,昆蟲雷達的研製難度極大的,想在幾公里外弄清一隻小蟲子,需要提出一系列創新方法來解決問題。龍騰表示:“我的研究內容之一,就是在新體制雷達的研發中進行一系列創新。該項目已經授權了發明專利,發表了相關論文,並組織了國際研討會。在得到大量實測數據後,就可爲全世界的昆蟲辨識和防控提供支持。”

由於雷達的應用廣泛,除了解決棘手難題,也要向着更高質量的發展努力,這就是如何讓雷達信息傳遞更快。而信息處理系統作爲雷達的“大腦”,就是關鍵所在。

傳統的星載雷達都是衛星數據傳到地面站完成處理,再分發給用戶,但它耗費的時間週期長,不適宜有些場合應用。因此,龍騰及其團隊嘗試把信息處理轉移到衛星上。

據龍騰介紹,衛星對信息處理系統的體積、重量等約束苛刻,比起地面處理系統可用的大服務器、超級計算平臺、耗費幾千瓦的功率、佔地若干平米,衛星載處理器的重量只有二三十公斤,功耗僅幾百瓦,還要能起到應有的效果,這是此項研究的難點。對此龍騰表示:“我們自己研製了相關的芯片,並創新了信息處理的算法、體系架構,使得我們國家第一個把成像雷達信息處理系統搬到了衛星上。”

科研攻關既是挑戰高山,也是精雕細琢

作爲一名科技工作者,科研攻關是每天都需要面對的難題。對此,龍騰分享了自己的三點心得體會——

第一點是在系統設計上有創新的思想,甚至要具備顛覆性思維,在創新意識下提升創新能力。龍騰舉例:“比如說我們怎麼才能測出昆蟲的種類?就要雷達測它的體長、體重和振翅頻率,爲此我們仔細分析了雷達理論裏面的回波截面積與頻率關係曲線,並擬合反推,這完全是我們的創新。”

第二點是在實踐上要非常細緻。設計當中有一點點缺陷,都不能夠完成任務,所以要非常的細緻,確保萬無一失。

第三點是科研要有喫苦耐勞的奮鬥精神。像涉及到軍工產品,就要進行各種各樣的環境考覈。冬天要到最冷的漠河,夏天到最熱海南島,還要到青藏高原去測試高原環境等等,所以其實是非常艱苦的,必須要有喫苦耐勞的奮鬥精神。

龍騰總結:“我自己的體會就主要這麼三條:設計階段的創新思維;實現階段的萬無一失;在整個科研過程中的拼搏奮鬥。”

作爲北京理工大學的副校長和科研一線的工作者,龍騰也對高校學子們提出了自己的寄語。他表示,對學生影響最重要的,就是立下宏圖大志,並且能夠腳踏實地。

“我覺得第一件事是要立志,任何一個行當要想取得突出的成績,都得有追求卓越、一定要做到最好的強烈信念,就是仰望星空;其次要腳踏實地,只有信念是不行的,要落到具體的工作和實踐當中去。如果還有第三句話的話,就是要注意學習的方法。 有志向、有行動、找規律,有這三條就沒有問題了。”(光明網記者 張蕃 蔡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