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過分的醉心放任自由,一點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處和危險實在不小——克雷洛夫。

2014年一檔綜藝燃爆全國,通過這檔綜藝我們認識到了什麼是中國牛人,什麼是天才。《最強大腦》第一季播出,我們一邊驚歎於普通人和牛人之間的差距,一方面又欣喜於我們有這麼多的牛人存在。

儘管對於牛人的定義不同,但是尋找中國牛人的種子深植於大衆心中。無論是哪個國家,無論是哪個民族。塑造奇蹟或見證奇蹟,都是博取眼球的不二法門。《最強大腦》播出,立刻引爆全社會。街頭巷尾,評論該節目的人大有人在。

隨着時間的推移,《最強大腦》從第一季拍到了第四季,時間也由2014年劃到了2017年。這檔全民綜藝節目,在評論和爭議中走了四季,豆瓣評分也從8.1滑落到了6.1。2018年《最強大腦》更名爲《最強大腦之燃燒吧大腦》,豆瓣評分分別爲7.1、5.1、6.2。

節目質量逐年式微,節目呈現一年不如一年。2020年《最強大腦之燃燒吧大腦》迎來了第三季,但是我在這檔綜藝節目上,卻看到了滿滿的惡意。確切地說,在節目彈幕中,看到了譏笑、嘲諷、以貌取人、甚至人身攻擊。

這女的長得真醜這根本就沒什麼難度怎麼不去死,醜人多作怪……

類似以上的彈幕數不勝數,節目打開,卻在彈幕中看到了滿屏的惡意。

爲什麼要去以貌取人?爲什麼要去重傷、詆譭他人?在這檔綜藝節目中,我們看到許多人對學歷的不認可,對清華北大之流的鄙視。爲什麼高學府學歷就要被取笑呢?一份成績一分耕耘,清華北大的學生不夠格是嗎?其實並不是清華北大不夠格,而是最強大腦的本意,在很多人眼中是指天才型的挖掘,是指能夠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未來可能性人物。

人們期盼奇蹟和神話,但節目從更名之後節目內核就改變了。你可以表達對節目變味兒的失望,但是對他人的學歷和取得的成績,沒有必要去嘲諷。

在這檔節目中,似乎清華北大已經是魔流學府。如果不是出身麻省理工,沒有常青藤背景,似乎參加節目就要被取笑。不知爲何,那股子名校鄙視鏈,也滲透到了彈幕中。

對於節目,你可以發表評論。無論是感覺節目組套路還是懷疑有劇本、暗箱操作等,這是您長期大量節目看下來的自我評價和感受,這是值得尊重的。但是“一看這女的就心機”、“齙牙歪嘴”、“說話都說不清楚”等等,這些粗俗不堪的言論佔據了彈幕大部分比例。

爲何取笑別人,攻擊他人外貌呢?人長得不漂亮,會惹來取笑。屏幕前的人一邊觀看節目一邊數落着選手樣貌,併爲自己一吐爲快而沾沾自喜。我不明白這有什麼值得驕傲的?這可不是一件光榮的事。

網友評價節目:變味了,變成了一個純純的作秀綜藝,這麼多季走來看着它越來越商業,越來越娛樂,全程拖時間故弄玄虛,選手基本都是清北高校的“考神”,又是清北互掐,出的題越來越單調,就是數學考試,都拿統一的一套題考試,根本不能提現“腦力”有多好,越來越不能提現各人的特長,而且一開始就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真的心寒,一星給蔣叔一星給情懷。

無論節目鐘意還是失望,你有你自己的理由。無論是節目呈現,還是選手、評委等,或許你看到他或她就不想再見。但討厭卻不誹謗,纔是應有的態度。

彈幕,這一舶來品。自國外傳入之後,便廣受年輕人的喜愛。劇透、爭論、笑點等等,及時評論的快感和網友附和的榮譽感,都讓年輕人只找到吐槽了地方。但是吐槽不代表惡評,評論有自由但不代表着我們就去要放縱自我。

實際上,正是由於許多評論的肆無忌憚,使得目前很多字眼出現了限制,甚至說同音字或者是單個詞已經成爲了限制。比如說“草”,它本身帶有口語性質和實際指代的雙重含義。正是肆無忌憚地惡評和滿不在乎地攻擊,才使得許多詞進入了黑名單。

彈幕作爲評論手段之一,同時也有一定的社交功能。“前方高能”、“小夥伴們,來了”等等,相同趣味能夠共同get到一個點的快樂,也活躍了觀看視頻的小夥伴。志同道合,隨不知姓名但卻有一個甚至多個共同話題,這種虛擬社交推動了彈幕文化的發展。

語言,能夠鼓舞人也能夠傷人。這把雙刃劍,在《最強大腦之燃燒吧大腦》節目上竟是如此的“血淋淋”。

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小夥伴們評論區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