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國家生物實驗室主任回應新冠病毒溯源等問題

  新華社北京6月1日電題:“給溯源研究一個理性環境”——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主任袁志明回應新冠病毒溯源等問題

  新華社記者

  “病毒溯源是一個科學問題,要由科學家用科學事實和證據說話。”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袁志明說。

  日前,袁志明接受新華社採訪,就病毒溯源、信息公開、科研現狀等問題作出回應。

  武漢病毒所不具備全新設計和創造新冠病毒的能力

  袁志明說,有關新冠病毒是由武漢病毒所“製造”或“泄露”的說法,是無中生有的,完全不符合學術界共識、不符合病毒學常識、更不符合客觀事實。

  “新冠病毒是自然起源而非人爲創造,對於這一點國際學術界已有明確共識。”袁志明說。

  在對病毒基因組進行分析後,已有多名來自不同國家的知名專家在國際專業期刊上刊文指出,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該病毒是在實驗室製造或以其他方式設計的。

  袁志明說,對已知病毒基因組進行改造和創造一個新的病毒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個常見技術,但需要先有一個“骨架”,隨後對“骨架”進行修改。目前國際學術界關於新冠病毒基因組的分析已經表明,它的“骨架”是全新的,和目前已知的病毒“骨架”都不相同。此外,新冠病毒基因組並沒有任何人爲改造的痕跡。

  “至於從無到有地去設計和全新地去創造一種以前完全不知道的病毒,它超出了我們研究所任何一個實驗室的現有能力。”袁志明說,“我們從來沒有參與過,也永遠不會參與嘗試設計和構建一種新病毒。”

  武漢P4實驗室一直在接受符合國際標準的各類嚴格檢查

  2015年1月,中科院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武漢P4實驗室)建成,標誌着我國正式擁有了研究和利用烈性病原體的硬件條件。

  “作爲全球正在運行的數十個同樣等級的P4實驗室之一,我們一直在接受符合國際標準的各類嚴格的檢查。”袁志明說。

  袁志明說,武漢病毒所秉持對國內外開放和透明的原則,一貫堅持科研信息的及時公開共享,包括數據共享、發表論文、參加會議、科學傳播等,深入開展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

  他介紹,武漢病毒所在初步獲得病原鑑定結果後,1月12日作爲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機構之一,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交了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信息;發現幾種藥物在細胞水平具有抗病毒活性,2月4日就已在國際學術期刊公開發表;同時,還積極參加由世衛組織等召開的國際視頻音頻學術會議,向國際同行及時分享最新進展。

  袁志明說,在過去的一年裏,武漢病毒所舉辦了2次國際會議,接待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70餘人次。作爲全球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主任聯盟(GOHLD)的成員,積極務實地與包括法國、美國、德國等在內的多個國家開展各類國際合作與交流。當下,也有多位外國留學生(專題)在武漢直接參與新冠病毒相關的科研工作。

  希望給溯源研究一個理性的環境

  “在沒有確定的答案之前,出現各種各樣的聲音都是可以理解的。”袁志明說,但是,病毒溯源這個嚴肅的科學問題必須由科學家用科學事實來回答。

  在他看來,病毒溯源是一個極富挑戰的科學難題,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病毒可能在任何時間、在世界任何地方出現。

  例如,1980年前後,在美國洛杉磯(專題)發現了艾滋病的所謂“零號病人”。但8年後,又在美國密蘇里找到了1968年留下的艾滋病病毒陽性組織樣本。過了10年後,在其他國家又找到了1959年留下的艾滋病病毒陽性的血液樣本。而後續的研究進一步揭示,艾滋病病毒應該是從非人靈長類動物傳播到人類社會的。但是直到目前,艾滋病病毒真正的源頭仍然沒有定論。

  袁志明坦言,關於新冠病毒的源頭和傳播路徑,很可能在短時間內找不到答案,“科學家們正在努力去弄清楚源頭,需要全球的科學家共同努力開展嚴謹的科學研究。”

  “希望大家放下成見與偏見,給溯源研究一個理性的環境,相信科學,相信證據。”袁志明說。(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