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 “億歐網”(ID:i-yiou) ,36氪經授權發佈。

文丨袁帥

編輯丨梁傑民 梁希理

國內疫情的控制已經基本良好,但用視頻會議開啓辦公模式的習慣,似乎已經在一些企業中保留了下來。

甚至於有不少公司,除了對外的大型會議、講課、品宣、拓客等,就連內部會議,仍繼續保持“在線”。

視頻會議並不是一個新市場,在國內已經發展多年。意外的疫情,激活了過去有些“沉默”的視頻會議市場。

市場突然火爆,競爭更加激烈。而真正的奪盤大戰,這纔剛剛開始。

視頻會議市場:“沉默”十七年

視頻會議行業早在上世紀50年代的美國就開始出現,但是直到90年代中期才正式進入中國。初期市場發展比較緩慢,首先服務於國務院和各省級政府部門。

不過,行業發展的重要節點,與國內兩次疫情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從2003年到今年疫情爆發,中國視頻會議市場經歷了“沉默”的十七年。

2003年“非典”讓整個視頻會議行業邁上了一個臺階。“非典”期間,部署、使用視頻會議系統的企業、單位數量都有較大增長。很多企業開始接受並且重視視頻會議的技術和產品。

只不過,當時國內使用的視頻會議系統大多從外國進口,國內暫時不具備視頻會議的研發及相關設備的生產條件。“非典”之後,國內迎來了視頻會議發展的爆發期。很多國內廠商也紛紛開始佈局視頻會議的研發。

2020年的新冠疫情又再次點燃了這個市場。

“新冠疫情在我看來就是起到了普及的作用,把整個行業往前推進了3-5年。我們自己的感受特別深,有些用戶按照原來的發展速度,可能要一年或者一年半的時間才能把他轉化成一個真正的用戶,疫情期間可能就兩三天就解決了。"小魚易連聯合創始人、董事長袁文輝告訴億歐。

在疫情發生前,視頻會議廠商們爭奪的主要戰場來自政府部門、國有企業,以及跟國有企業體制相似的行業和企業。比如:教育行業、醫療行業等。但是,新冠疫情之後,民營企業對視頻會議的認知更加深刻,未來或許成爲整個行業增長的巨大動力來源。

根據Forst&Sullivan在2018年發佈的《全球視頻會議市場研究報告》,全球視頻會議市場規模在2012年-2016年期間,以7.5%的符合年增長率從319億美元增長至426億美元。

預計從2017年到2021年,全球視頻會議的符合年增長率將達到8.3%或更高。中國視頻會議市場規模約佔全球市場規模的10%-15%。但從複合年增長率上看,已經由2011年的45.5億元發展至2018年的160.2億元,實現了近20%的增長。預計未來幾年還將呈現快速發展的勢頭。

“軟件派”探索“雲+場景”

目前,國內視頻會議廠商按產品類型進行劃分,可分爲純SaaS軟件視頻會議廠商和軟硬一體的視頻會議廠商。

純SaaS軟件視頻會議廠商(以下簡稱“軟件派”)是指,僅專注於視頻會議軟件和雲視頻SaaS服務。比如:疫情期間逆勢增長的Zoom、騰訊會議等。

而軟硬一體的視頻會議廠商(以下簡稱“綜合派”),除了SaaS服務,還會提供配套的硬件產品。比如:蘇州科達、小魚易連、齊心好視通和全時等。

兩個“派系”,也近似代表了行業發展以及商業模式演化的兩種方向。

在疫情發生之後,軟件視頻會議競爭激烈,阿里、騰訊、字節跳動等公司紛紛湧入,開放免費服務,迅速搶佔市場。

釘釘、企業微信、騰訊會議、飛書等都屬於“軟件派”。這些企業的產品共性是,對於視頻會議的定位,只是把它當作遠程辦公或者企業管理中的一個場景。儘管也有部分場景化的應用,比如直播課堂等,但是相對來說比較輕量。

華萬中目也是國內“軟件派”的玩家之一。總經理江經科認爲,大公司的湧入說明市場足夠大,中小型公司應該不斷去調整方向和應對策略參與競爭。“未來,我們一方面會採用訂閱服務的服務費方式,另一方面,也會探索商業直播的模式,探索場景化的應用解決方案。”

“綜合派”深挖“雲+端”

億歐梳理發現,“綜合派”的視頻會議廠商,其創始人和高管多數是行業中的“老兵”,深諳行業的發展邏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華爲、蘇州科達、小魚易連、好視通等。

從戰略佈局上看,“綜合派”都在發力“雲+端+行業”的方向,也就是把產品與行業的特點、場景、需求進行結合,打造基於行業的解決方案。

具體到各家企業上,又各有優勢。

蘇州科達營銷中心副總經理劉志強向億歐介紹了科達的綜合性優勢。

第一,能夠根據需求提供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雲部署;

第二,在雲上實現場景的多樣化,基於常見的開會場景,已經研發有系列化網呈和系列化會議室終端,甚至可以提供桌椅傢俱、會議室設計服務,實現個性化的全場景溝通和協作體驗。這也是其核心競爭力之一;

第三,在視頻會議加密技術上,可以提供AES、國密、量子保密多種方案。

全場景終端產品、會場設計、會議場景化等方面,科達的研究和佈局較爲精細,而同屬“綜合派”的小魚易連和好視通有些不同。

小魚易連採用雲計算及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會議及視頻業務應用,搭配獨創的全場景視頻終端,提供“雲+端+AI”的整體解決方案。小魚易連的“端”包括硬件端、軟件端、第三方終端,

“一方面,我們提供的智能硬件,在保證高品質的同時能夠將總體成本控制在傳統硬件視頻會議的1/10~1/5,價格優勢迅速覆蓋了很多價格敏感型用戶;另一方面,從原來的簡單入門級產品已經迭代到全線產品,無論上桌面還是小中大型會議室,甚至是法院、教室等,多個場景下都能實現產品參數全和品質高。而且除了會議,產品也開始運用到相關的場景中,比如法院開庭等。”袁文輝告訴億歐。

除了小魚易連,齊心好視通也是行業中後起的新秀之一。

在CEO侯剛的眼中,齊心好視通的優勢來自多年自主研發沉澱的核心技術優勢。具體來看:第一是音視頻的編碼,視頻方面擁有H.265、SVC等全球領先的編解碼技術,在音頻方面擁有降噪、消除迴音等算法;其次,可以實現數據傳輸過程中丟包率減少,使畫面更加清晰;第三,單個會議室可以解決10萬以上的高併發問題,在行業內屈指可數;第四,在跨平臺、全場景、全鏈接的平臺特點下,能支持微信小程序、PC端、手機端、第三方終端(如無人機、AR眼睛等)等使用。

蘇州科達和齊心好視通在內部成立了不同的事業部,專注於不同行業的場景和解決方案研究;而小魚易連則選擇與外部的第三方合作,開放接口、合作共贏。

除了上述三家公司之外,還有一家獨特的“綜合派”企業——全時。

全時雲會議並沒有深入行業場景的劃分和解決方案,而致力於解決高效、智能工作的問題。

全時創始人兼CEO陳學軍認爲,用戶高效開會的關鍵,在於會議的流暢及安全。而這恰好是全時最大的競爭力。“我們13年只做一個產品,只專注於雲會議服務。我們的產品已經能夠實現與企業微信、釘釘、IM、OA等生態系統的整合,讓用戶可以多端,隨時隨地便捷發起會議。”

商業變現成最大考驗

疫情對於視頻會議行業的最大考驗,主要來自於商業變現。

對於“綜合派”視頻會議廠商來說,變現方式可以“兩條腿走路”。一條腿來自硬件產品,一條腿則是軟件產品,也就是通過訂閱服務變現。

有升級服務需求的老用戶,會在疫情中升級購買;而疫情給新用戶帶來的“嚐鮮”,不僅強化了服務需求,更提升成交效率,縮短決策時間。

但是對於“軟件派”視頻會議廠商來說,變現相對比較單一。再加上疫情期間,大部分公司爲了拉新,都免費放開產品的使用權限。

這就帶來了兩個問題:第一,用戶數量激增引發高併發問題,企業不得不耗費更高的成本提高用戶體驗;第二,隨着疫情的結束和復工的開始,用戶數量逐漸減少,而且付費用戶轉化率低。至於未來能否形成有效的轉化,仍舊是一個未知數。

因此,對於很多中小公司來說,就是“賠本賺吆喝”。不過,這種現象也不會持續很久。

4月底,谷歌公司宣佈,旗下的視頻會議軟件Meet將永久免費,這對於想要依靠訂閱服務變現的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就好像當年360首先在殺毒領域宣佈殺毒軟件免費一樣,“逼死”了不少付費的殺毒軟件公司。

疫情期間崛起的遠程辦公應用Zoom因存在重大安全漏洞被起訴,信息安全必要性被提到了新的高度。

業內人士認爲,最近頻發的視頻會議APP信息安全事故,本身就是公有云自身的缺陷,開發者們只不過是把可能出現的錯誤都集中犯了一遍。

在信息加密的方式上,國際和國內有多種不同的標準。但沒有任何一種加密方式絕對安全,企業可以把加密方式的選擇權交給用戶,共同維護信息安全。

據億歐瞭解,目前,大多數視頻會議廠商使用的加密方式都是AES方式,只有少部分的廠商會提供多類型加密方式的選擇。

尾聲

眼下,傳統視頻會議廠商、互聯網巨頭、新型創業公司形成了視頻會議市場競爭的主要格局。市場水大魚大,用戶需求複雜。許多企業能夠借疫情起勢,但沒有人能夠一家獨大。

隨着疫情“潮水”的退去,視頻會議這場無限戰爭其實才剛剛開始……

特別緻謝(排名不分先後):

感謝以下企業人士在本文寫作過程中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觀點,特別緻謝(排名不分先後):

蘇州科達營銷中心副總經理劉志強、小魚易連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袁文輝、齊心好視通CEO侯剛、全時創始人兼CEO陳學軍、華萬總經理江經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