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为是枝裕和首度离开日本的海外拍摄作品,与凯萨琳丹妮芙及茱丽叶毕诺许合作。


我们太习惯于电影是个整体名词,是一段完美被包裹在两三个小时内的圆滑时光,但是实际上,它可以再度细腻拆解成无数部分,包括开头所见的海报要如何拍摄、主视觉如何决定、拍摄镜位是如何移动、如何找到适宜的场景……甚至倒转回到最初那一刻,这部电影的概念是如何开始,深藏在导演脑海中的构想是如何发展至今、投射到观众的心中?这段我们俗称为幕后的旅程往往被人忽略,但它的精采程度实不比萤幕中的情节逊色。

本书为是枝裕和在筹备《真实》时所写下的纪录,内容包括电影开始的关键、勘景所遇到的麻烦、和演员、制片和拍摄等协商相处的过程。乍听之下可能会有些无趣,但实际阅读起来,会发现每个环节都是一段可延伸的超连结,举凡其他历史上知名的导演如柏格曼、楚浮,编辑很贴心的在设计版面时留下注解,按图索骥,便可以清楚发现导演灵感的轨迹。那些电影主体未曾演出的人情世故、观察伙伴们的细微心得,也都藉由是枝导演朴实简洁的笔法带出,甚至连自己误触饭店警报而道歉的糗事也写尽书里。有些幽默、有些可爱,字里行间,你会感到是枝裕和不只是个影展名字或电影风格,他就是个扎实温煦的导演。

《在这样的雨天》为是枝裕和在2003年未创作完成的舞台剧剧本,场景聚焦在休息室,描述一个演艺生涯已步入迟暮的女演员,在舞台剧上台前后的心路历程。剧名便来自于她在开演前的忧思低喃,「在这样的雨天,会有人来看戏吗?……」后来因故未完成的戏剧构思,在2011年有了重生契机。那时法国影星茱丽叶.毕诺许(Juliette Binoche)去访日本,与是枝裕和有段会晤,毕诺许便说「我们能不能一起合作个什么作品呢?」,当年尘封在笔记页中的想法,于焉逐步蜕变成电影《真实》的雏型。

熟悉是枝裕和作品的影迷都理解,他镜头所关注的主题大多围绕在家庭,无论是《横山家之味》中爸妈对媳妇的隐然排挤、《海街日记》接纳么女铃的和煦包容,或是《小偷家族》毫无血缘却紧密的系连,是枝裕和持续从正反面去探究家庭存在的意义,就像是棉絮中的针,家庭有它温柔美好的面向,同时也蕴藏着锐利暴力的成分,在互相伤害之中彼此抚慰着──《真实》也是如此,尽管场景从日本移到了秋日巴黎,内在仍然有是枝裕和对于对于家庭的细腻关照。

《真实》叙述了一位演艺资历丰富、却疏于照顾女儿的电影女星,在她的自传将要出版之时,从美国返法的女儿赫然发现里头写童年的温馨情节都是虚构的,因而开展出两位母女间的矛盾关系。这是一个大主题,但要如何臻至饱满,一切都关乎于制作细节,包括服装设计如何取信于观众、台词与场景间紧密的走位关系、以及克服法日之间的文化差异。譬若在法国,七岁的小朋友不太会跟父母一同睡觉,在日本被视为幸福家庭的川字睡图,在法国却会被怀疑是否家庭出了状况。相异文化一同共事难免有些摩擦,但在这种环境仍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也是是枝裕和认为充满醍醐味的事。

在这些制作细节之中,最重要的核心概念是演员如何诠释角色,如何理解法比安做为母亲的脆弱、如何发现露米尔最初想要回来的意图……所以是枝裕和花了很长篇幅去访谈饰演主角的凯撒琳.丹尼芙(Catherine Deneuve),挖掘她喜欢什么导演、对于电影的理解是什么?以此基础,导演不断和她与毕诺许思考讨论,这时候她应该会说这样的话吗?会不会说太多了呢?这时的气愤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呢?……

片中卡司都是实力派演员,丹尼芙、毕诺许或伊森‧霍克(Ethan Hawke) 他们各自对于表演都有自己的哲学,是枝裕和在与他们讨论的过程中,就像在雕刻情感、修饰想法,渐渐趋近于角色的真实。而这也像是《真实》片中所探究的内涵,到底什么样的情感才是真实的呢?漫漶在虚构和现实之间,最后主角在戏中戏对女儿所说的话,虽然仅是剧本台词,却何尝不是她内在真正的脆弱与不舍呢?

迂回前进,逐步揣摩,我认为这是书中、也是电影艺术中最迷人的时刻之一:演员和角色之间交相建构、拆解彼此,必须要深入到另一个名字的极深处,却也要时刻抽离于剧本中的虚构故事,去理解到底表演是什么?我们要如何透过演技,深刻地将角色情感精准的表达出来?角色必须在屡次讨论之后,才能拥有自己的生命,也是因为如此,电影才会散发着光芒。

在本书中段有篇文章,是由制片福间美由纪所写的〈陪跑〉,从旁纪录了是枝裕和在筹备过程中的身影,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去观察导演,更为详细的交代了如资金审查、场景勘测的拍片日志。原本以为这个陪是伙伴的陪,「然而,奔驰中回首,浮现的却是无论何时,电影本身都有如朋友般陪在导演身边、守护他、提出疑问、拯救他,不离不弃一路陪跑的光景。」

读完整本书,你非常能够理解他所说的陪跑,在导演写给剧组的每一封信里、在剧本生长出的更多段落里、在那些看来朴拙可爱的分镜图里,是枝裕和说这是以「作品为核心、充满生命力地发展出平面的横向连结,而不是属于上下、垂直领导的关系」,换句话说,电影早已经酝酿出自己的生命,他紧紧抓牢了这些因他而存在的人们。

拍摄电影是一项大工程,观众往往只参与到尾段,我想,不只限于是枝裕和的粉丝,这本书适宜推荐给所有电影观众,我们都能在这样诚恳的工作日志中一窥电影的诞生,也找到了更多热爱电影的理由。

《在这样的雨天:围绕是枝裕和的〈真实〉二三事》中文版书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