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4-1998年,WTA年終總決賽單打決賽,採用的都是5盤3勝賽制,所以留下了16場這樣的珍貴比賽(1986年,WTA年終總決賽在3月和11月舉辦了兩次),當然,其中只有3場決賽打滿5盤,分別是1990年塞萊斯戰勝薩巴蒂尼,1995年格拉芙戰勝德國同胞安克·胡貝爾,以及1996年,格拉芙在衛冕戰中以3-2力克當時只有16歲的辛吉斯。這些球員之所以顯得出類拔萃,主要就是因爲大滿貫冠軍的光環,而除了奧運會決賽之外,大滿貫男子比賽,是世界網壇現在唯一還保留着5盤3勝賽制的領域(四大滿貫男單加上溫網男雙)。

今年5月16日,是曾經的網壇女神,“阿根廷玫瑰”加布裏埃拉·薩巴蒂尼的50歲生日,佳人五十,風采依舊。關於薩巴蒂尼,我們知道的包括1990年美網女單冠軍(她是公開賽年代迄今爲止,唯一代表南美國家奪得過大滿貫女單冠軍的球員),她與格拉芙長達10年的賽場競爭和場外的友情,她從19歲就開始經營的,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香水品牌,以及很多年前,她精彩紛呈卻又格外低調的感情經歷。

加布裏埃拉·薩巴蒂尼
加布裏埃拉·薩巴蒂尼

根據專門報道名人感情經歷的marriedwiki網站統計,至今未婚,沒有子女的薩巴蒂尼曾經至少交往過10位聲名顯赫的男友,其中包括兩位網壇名將佩雷斯·羅爾丹和亨利·勒孔特,多位演藝界人士,摩納哥親王阿爾貝二世,以及現任美國總統特朗普——1989年,當時43歲的特朗普和19歲的薩巴蒂尼據說有過1個月的交往,從兩人當時的合影中,很難看出24歲的年齡差異。可以說,薩巴蒂尼的情史,比辛吉斯16年換11男友,有過之而無不及了……

布里埃拉·薩巴蒂尼與特朗普
布里埃拉·薩巴蒂尼與特朗普

好了,花邊新聞到此爲止,讓我們一本正經地說說薩巴蒂尼的網球生涯。1990年11月18日,紐約麥迪遜廣場花園球館,當時還不滿17歲的莫妮卡·塞萊斯經過3小時47分鐘苦戰,以6-4、5-7、3-6、6-4、6-2力克20歲的薩巴蒂尼,奪得了她的第1個WTA年終總決賽冠軍。現在可能已經沒有太多人記得那場比賽,但它也許是在有影像記錄的年代裏,最經典的一場女子5盤3勝制網球比賽。

2015年,薩巴蒂尼在回憶25年之前那場經典的五盤大戰時表示,她當時在比賽中精力高度集中,充滿取勝慾望,根本感覺不到疲憊,等比賽結束之後精神放鬆下來,才發現自己已經精疲力竭,連路都走不動了。獲勝者塞萊斯賽後的感想更有意思,她本來不喜歡5盤3勝的賽制,但是打完5盤之後一點都不覺得累,就是肚子太餓,因爲當天沒喫午飯,但是對勝利的飢渴感,還是幫助她克服了身體上的飢餓。

薩巴蒂尼與塞萊斯
薩巴蒂尼與塞萊斯

1984-1998年,WTA年終總決賽單打決賽,採用的都是5盤3勝賽制,所以留下了16場這樣的珍貴比賽(1986年,WTA年終總決賽在3月和11月舉辦了兩次),當然,其中只有3場決賽打滿5盤,分別是1990年塞萊斯戰勝薩巴蒂尼,1995年格拉芙戰勝德國同胞安克·胡貝爾,以及1996年,格拉芙在衛冕戰中以3-2力克當時只有16歲的辛吉斯。

1996年格拉芙和辛吉斯的那場5盤大戰,從6-3、4-6、6-0、4-6、6-0的比分,就可以感受到賽場上的戲劇性。辛吉斯第3盤“吞蛋”之後,第4盤又受到左腿抽筋的影響,但仍然頑強地將比分扳平,決勝盤辛吉斯的抽筋越來越嚴重,幾乎無法跑動,結果再次“吞蛋”,不過賽後“瑞士公主”對5盤3勝的賽制仍然給予了肯定。

辛吉斯
辛吉斯

果然,兩年之後,1998年WTA年終總決賽單打決賽,辛吉斯以3-1擊敗達文波特成功奪冠,那也是迄今爲止,女子網壇最後1場5盤3勝制比賽。1999年,辛吉斯和達文波特再次在WTA年終總決賽冠軍爭奪戰中相遇,這次賽制改成了3盤2勝,結果達文波特直落兩盤順利完成“復仇”。賽後達文波特表態支持賽制改變,理由大體上就是“女子網球賽季一年到頭都是打3盤2勝,到年底最後一場比賽來個5盤3勝,感覺怪怪的,很難適應”。

但是廢除了5盤3勝的WTA年終總決賽並沒有變得更好,相反,2001年,唯一一次在德國慕尼黑舉辦的WTA年終總決賽,成爲歷史上最令人沮喪的一屆比賽。那屆比賽開始之前,衛冕冠軍辛吉斯和大威就因傷退賽,塞萊斯因爲衆所周知的原因,拒絕前往德國參賽,達文波特在半決賽艱難逆轉擊敗克里斯特爾斯之後,因爲膝傷加重,無法參加3盤2勝的決賽,將冠軍拱手讓給同胞小威。

1994年澳網女單決賽,格拉芙僅耗時57分鐘,以6-0、6-2橫掃老對手桑切斯,這也促使澳網組織者決定在1995年,將女單決賽改成5盤3勝。但這項改革在女球員們的強烈反對下,最後沒能成爲現實,其中當時女單世界第一格拉芙的反對意見尤其重要。但諷刺的是,1995和1996年,格拉芙因傷連續兩次缺席澳網,而那兩年她卻包攬了另外6次大滿貫賽事女單冠軍,想必澳網組織者看到這一幕內心五味雜陳。

格拉芙
格拉芙

1995年在“德國內戰”中打滿5盤不敵格拉芙,屈居WTA年終總決賽亞軍的胡貝爾,也是5盤3勝賽制的支持者:“我認爲大滿貫決賽應該採用這種賽制,每個女球員都有能力打5盤3勝”。說完這話之後兩個多月,1996年澳網,胡貝爾闖進了她職業生涯的唯一一次大滿貫決賽,以4-6、1-6完敗給復出之後的塞萊斯,如果那場比賽能打5盤3勝,結果或許會多少有些不同。

但是跟22次大滿貫女單冠軍格拉芙相比,最高世界排名只達到第4位的胡貝爾畢竟人微言輕,即使格拉芙在5盤3勝的賽制下,拿了5個WTA年終總決賽單打冠軍,沒有哪位女球員在這種賽制下的贏球次數比她更多,這也不能改變她對於5盤3勝賽制持保留意見。“如果是在紅土場上,或者在澳大利亞炎熱的夏天,打5盤3勝對我們來說也許太艱苦了”,這是1995年年底,格拉芙戰勝胡貝爾奪冠之後的表態。


1984年之前,5盤3勝的賽制僅僅在一項女子網壇的正式比賽中被採用過,就是美網的前身,1891-1901年間的美國全國錦標賽女單比賽。當時美錦賽的賽制是,先由8名球員通過淘汰賽決出1名優勝者,再由這名優勝者挑戰衛冕冠軍,爭奪最後的錦標,一開始只有最後的挑戰輪採用5盤3勝,後來在1894-1901年,連8人淘汰賽的決賽也要打5盤3勝,這就讓連打兩場五盤大戰成爲可能。

1901年6月28和29日,值得被載入史冊的一幕在費城上演,一位名叫伊麗莎白·摩爾(Elisabeth Moore)的女球員先是以4-6、1-6、9-7、9-7、6-3,先輸兩盤之後連扳三盤的方式擊敗馬麗安·瓊斯,贏得挑戰權,第二天她再次打滿5盤,以6-4、3-6、7-5、2-6、6-2力克衛冕冠軍米特爾·麥卡蒂爾,創造了女子網壇歷史上的奇蹟。


從當年流傳下來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在那個年代,女子網球選手的比賽服裝是長裙加長襪,頸部以下只能露出前臂,這種累贅又不透氣的服裝,很容易導致球員們在劇烈運動之後患上疝氣。但是身體素質驚人的摩爾連續兩天打了兩場5盤大戰啥事沒有,她的壯舉卻嚇壞了當時美國草地網協的官員,從1902年開始,美錦賽所有女單比賽都改成了3盤2勝,這也讓包括摩爾在內,很多女選手非常不滿意,她們認爲這是一種性別歧視。

事實上,女子網球選手不僅有能力打5盤3勝,她們甚至還有能力在5盤3勝的比賽中戰勝男選手——1973年9月20日,在那場著名的“性別大戰”中,29歲的比利·簡·金以6-4、6-3、6-3打敗了55歲的鮑比·裏格斯。那場比賽後來之所以反響如此巨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代表女子網球的比利·簡·金沒有得到規則方面的任何照顧,她甚至是在男子比賽的賽制下戰勝了男選手。

金夫人承認自己頂着巨大壓力應了這場性別大戰。
金夫人承認自己頂着巨大壓力應了這場性別大戰。

所以,女球員究竟能不能打5盤3勝,這從來都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態度和選擇的問題。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網球比賽是沒有獎金的“貴族運動”,球員們喜歡能夠最大程度挑戰自身極限的賽制。而現在職業網球成了一門巨大的生意,爲了壓縮比賽時間,吸引更多年輕球迷,讓網球運動更受贊助商和電視轉播商的青睞,連男子網壇都已經在加速淘汰5盤3勝賽制,還想讓女子網壇撿起這種“老古董”賽制?

既然賽制改變與否主要取決於經濟角度,那麼將來5盤3勝賽制如果有可能重新出現在女子網壇,唯一的理由大概就是它能帶來更多經濟利益。當下在網壇的困難時期,ATP和WTA合併的呼聲漸起,如果這最終能成爲現實,人們普遍認爲WTA會從中受益更多,因爲現在除了四大滿貫和其它少數幾站大型巡迴賽,實現了男女同酬之外,絕大多數女子網球巡迴賽的獎金,都明顯低於同級別男子巡迴賽。


過去15年男子網壇迎來黃金時期,主要得益於費納德三巨頭的卓越表現,穆雷、瓦林卡和德爾波特羅等球星也有很高的人氣。這些球員之所以顯得出類拔萃,主要就是因爲大滿貫冠軍的光環,而除了奧運會決賽之外,大滿貫男子比賽,是世界網壇現在唯一還保留着5盤3勝賽制的領域(四大滿貫男單加上溫網男雙)。

試想,如果德爾波特羅的2009年美網冠軍,不是通過5盤3勝,而是在普通的3盤2勝賽制下拿到的,那個冠軍是否還能在球迷心目中有如此之重的分量?事實上,如果2009年美網男單決賽打3盤2勝,當時就會是前3盤2-1領先的費德勒奪冠。如果再從更廣闊的角度想想,網壇史冊中那些最經典的比賽,有幾場不是打5盤3勝的?

2009年美網決賽,費德勒與德爾波特羅的大決戰是網球史上的經典戰役。
2009年美網決賽,費德勒與德爾波特羅的大決戰是網球史上的經典戰役。

即便5盤3勝賽制重新出現在女子比賽中,也不可能達到氾濫的程度,最多就是在大滿貫和年終總決賽單打決賽,這些最重要的場次中被採用。男子網壇的經驗證明,比賽過程越艱苦,最終產生的冠軍含金量越高,而那些短促乏味的大滿貫女單決賽,只會讓球迷們逐漸失去對女子網球的興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