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伯奢被杀一事有很多说法,光是史书上就有三种记载,另外还有三国演义中的说法,显得扑朔迷离,现在已经很难探寻真理,不过可以从逻辑上进行一番分析。

先看三国演义中的说法:

演义上说曹操行刺董卓失败后逃走,路上被陈宫所救,然后继续逃,路过故人吕伯奢家时,曹操和陈宫来到吕伯奢家,吕伯奢很高兴,吩咐家人杀猪,然后自己去买酒,曹操听到吕家磨刀杀猪声,以为吕家要杀自己,于是拔剑杀了吕伯奢全家,然后逃走过程中又遇到买酒回来的吕伯奢,一不做二不休,曹操连吕伯奢也杀了。

曹操与陈宫

三国演义的说法就是说曹操因为疑心重,而错杀了吕伯奢一家,以三国演义的说法来看,吕伯奢原本就没有想过要害曹操,也没有想杀害曹操的动机,如果吕伯奢真的想杀曹操,就不会专门去买酒,但吕伯奢却因为曹操的疑心重而被杀,这完全是就是冤案。三国演义为了衬托曹操的枭雄本质,还给曹操加了一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再说史书上的说法,史书上有三种记载,都是《三国志》裴松之注解的版本,第一种版本是引《魏略》的说法:

曹操带着几个随从路过成皋的吕伯奢家,当时吕伯奢不在家,吕伯奢的儿子和宾客计划劫杀曹操,目的就是抢曹操的马和财物,所以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

曹操起疑心

《魏略》上明确记载了是吕伯奢的儿子要抢劫曹操,所以曹操才杀人。曹操是谯郡人,其家族是在当地还是比较有势力的人,曹操的父亲曹嵩就官至太尉,他的养祖父更是当朝权贵的宦官,所以曹操的故人不是士人就是同等身份的权贵或地方豪强,吕伯奢就是如此,能够养得起宾客的,家里非富即贵,那么吕伯奢的儿子怎么可能为了几匹马和财物就想抢劫曹操呢?这个逻辑说不通。

况且曹操到吕家来,肯定说了是吕伯奢的故人,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儿子怎么就有这么大胆敢不顾吕伯奢去抢劫父亲的故人?这个逻辑也说不通。再说了,吕伯奢都不在家,哪来杀曹操的动机呢?所以《魏略》中的说法,吕伯奢没有杀曹操的动机

陈宫与吕伯奢

第二个版本《世说新语》中是这样记载的: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同样是说曹操到吕伯奢家,吕伯奢不在家,他的五个儿子在,与曹操行宾主之礼,曹操怀疑对方图谋自己,在晚上持剑杀了8人而离开。与《魏略》不同的是,《世说新语》说吕伯奢的儿子没有加害曹操之心,只是曹操怀疑而起杀心的,所以这仍是一件冤案,况且吕伯奢同样不在家,所以也没有作案动机。

吕伯奢

第三个版本《孙盛杂记》记载: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与第二个版本类似,同样是曹操因为听到了一些金属声音,就怀疑而杀人,还说了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来,但这话与三国演义中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是有很大区别的,前者只针对杀吕伯奢一家这件事,而后者把曹操针对的对象放到整个天下人,曹操才冤枉呢。

曹操

我们今天来看吕伯奢这事,其实就是一件天大的冤案,因为在正史上,曹操并没有行刺董卓,只是不愿意继续在朝廷为官,与董卓同流合污,而离开了洛阳,准备到陈留起兵的,所以也不存在三国演义中所说的董卓下发通缉令抓曹操这事,曹操离开洛阳不是逃亡,而是为了自己单独起兵。

所以也不会存在沿途的官府按通缉令抓曹操的可能,况且当时虽然董卓掌控朝廷,但是地方的官府并不一定听从董卓的命令,当时的地方上连皇帝的命令也不灵了,何况董卓,后来的关东诸侯不是拥立袁绍为盟主反对董卓吗?关东地方的官府更不会听从董卓的命令了。

所以曹操从洛阳到陈留起兵,经过成皋时,想起来去拜访吕伯奢只是临时起意,当时又没有电话,不可能提前预约,曹操也不可能写封信,毕竟他自己就骑马而行,既然曹操是突然拜访吕伯奢,吕伯奢根本就不可能提前预知曹操到来,更不可能有杀曹操的动机。

曹操杀吕伯奢一家

所以个人猜测吕伯奢事件就是这样:

曹操离开洛阳,要到陈留去,经过成皋时,想起来有个故人吕伯奢在这里,就去拜访一下,结果吕伯奢不在家,只有他的儿子在家,曹操于是在吕家停留一下,借宿一晚,结果当天发生了某件让曹操起了疑心的事,也许是听到什么声音,也许是听到什么话,曹操起了疑心后就杀了吕伯奢一家,然后就走了,吕伯奢很可能没有在家,而逃过一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