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伯奢被殺一事有很多說法,光是史書上就有三種記載,另外還有三國演義中的說法,顯得撲朔迷離,現在已經很難探尋真理,不過可以從邏輯上進行一番分析。

先看三國演義中的說法:

演義上說曹操行刺董卓失敗後逃走,路上被陳宮所救,然後繼續逃,路過故人呂伯奢家時,曹操和陳宮來到呂伯奢家,呂伯奢很高興,吩咐家人殺豬,然後自己去買酒,曹操聽到呂家磨刀殺豬聲,以爲呂家要殺自己,於是拔劍殺了呂伯奢全家,然後逃走過程中又遇到買酒回來的呂伯奢,一不做二不休,曹操連呂伯奢也殺了。

曹操與陳宮

三國演義的說法就是說曹操因爲疑心重,而錯殺了呂伯奢一家,以三國演義的說法來看,呂伯奢原本就沒有想過要害曹操,也沒有想殺害曹操的動機,如果呂伯奢真的想殺曹操,就不會專門去買酒,但呂伯奢卻因爲曹操的疑心重而被殺,這完全是就是冤案。三國演義爲了襯托曹操的梟雄本質,還給曹操加了一句話: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再說史書上的說法,史書上有三種記載,都是《三國志》裴松之註解的版本,第一種版本是引《魏略》的說法:

曹操帶着幾個隨從路過成皋的呂伯奢家,當時呂伯奢不在家,呂伯奢的兒子和賓客計劃劫殺曹操,目的就是搶曹操的馬和財物,所以曹操殺了呂伯奢一家。

曹操起疑心

《魏略》上明確記載了是呂伯奢的兒子要搶劫曹操,所以曹操才殺人。曹操是譙郡人,其家族是在當地還是比較有勢力的人,曹操的父親曹嵩就官至太尉,他的養祖父更是當朝權貴的宦官,所以曹操的故人不是士人就是同等身份的權貴或地方豪強,呂伯奢就是如此,能夠養得起賓客的,家裏非富即貴,那麼呂伯奢的兒子怎麼可能爲了幾匹馬和財物就想搶劫曹操呢?這個邏輯說不通。

況且曹操到呂家來,肯定說了是呂伯奢的故人,呂伯奢不在家,他的兒子怎麼就有這麼大膽敢不顧呂伯奢去搶劫父親的故人?這個邏輯也說不通。再說了,呂伯奢都不在家,哪來殺曹操的動機呢?所以《魏略》中的說法,呂伯奢沒有殺曹操的動機

陳宮與呂伯奢

第二個版本《世說新語》中是這樣記載的:

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同樣是說曹操到呂伯奢家,呂伯奢不在家,他的五個兒子在,與曹操行賓主之禮,曹操懷疑對方圖謀自己,在晚上持劍殺了8人而離開。與《魏略》不同的是,《世說新語》說呂伯奢的兒子沒有加害曹操之心,只是曹操懷疑而起殺心的,所以這仍是一件冤案,況且呂伯奢同樣不在家,所以也沒有作案動機。

呂伯奢

第三個版本《孫盛雜記》記載:

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爲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與第二個版本類似,同樣是曹操因爲聽到了一些金屬聲音,就懷疑而殺人,還說了一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話來,但這話與三國演義中的“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是有很大區別的,前者只針對殺呂伯奢一家這件事,而後者把曹操針對的對象放到整個天下人,曹操才冤枉呢。

曹操

我們今天來看呂伯奢這事,其實就是一件天大的冤案,因爲在正史上,曹操並沒有行刺董卓,只是不願意繼續在朝廷爲官,與董卓同流合污,而離開了洛陽,準備到陳留起兵的,所以也不存在三國演義中所說的董卓下發通緝令抓曹操這事,曹操離開洛陽不是逃亡,而是爲了自己單獨起兵。

所以也不會存在沿途的官府按通緝令抓曹操的可能,況且當時雖然董卓掌控朝廷,但是地方的官府並不一定聽從董卓的命令,當時的地方上連皇帝的命令也不靈了,何況董卓,後來的關東諸侯不是擁立袁紹爲盟主反對董卓嗎?關東地方的官府更不會聽從董卓的命令了。

所以曹操從洛陽到陳留起兵,經過成皋時,想起來去拜訪呂伯奢只是臨時起意,當時又沒有電話,不可能提前預約,曹操也不可能寫封信,畢竟他自己就騎馬而行,既然曹操是突然拜訪呂伯奢,呂伯奢根本就不可能提前預知曹操到來,更不可能有殺曹操的動機。

曹操殺呂伯奢一家

所以個人猜測呂伯奢事件就是這樣:

曹操離開洛陽,要到陳留去,經過成皋時,想起來有個故人呂伯奢在這裏,就去拜訪一下,結果呂伯奢不在家,只有他的兒子在家,曹操於是在呂家停留一下,借宿一晚,結果當天發生了某件讓曹操起了疑心的事,也許是聽到什麼聲音,也許是聽到什麼話,曹操起了疑心後就殺了呂伯奢一家,然後就走了,呂伯奢很可能沒有在家,而逃過一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