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租车与北汽集团的合作,正朝着股权收购的方向进行。

  6月1日,神州租车在港交所的公告显示,公司主要股东神州优车已经于5月31日与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北汽集团)签订了一份无法律约束力的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北汽集团将向神州优车收购不多于约4.5亿股的股份,相当于总股本的21.26%。今年4月,双方也曾签署合作协议。

  南都记者注意到,若这一交易达成,北汽集团或将成为神州租车的第一大股东,神州租车将通过股权转让,实现与整车厂商“走得更近”。6月1日,神州租车以2.22港元/股的价格收盘,涨幅高达23.33%。

  与整车厂商的合作“前置”

  针对这一战略协议的签订,神州租车母公司神州优车并未对外进行公告之外的更多回应。神州优车相关人士向南都记者介绍,早在今年4月,北汽集团与神州优车集团联合宣布,双方将通过车辆采购、汽车新零售、技术合作、大数据以及金融服务等方式达成全面战略合作。按照合作协议,北汽与神州优车将围绕汽车出行等业务,形成双方在技术、产业链等方面资源优势的互补与整合,实现“传统汽车+出行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出行生态链。

  在技术合作方面,北汽集团将联合神州优车共同开发出行定制、换电模式的智能新能源汽车。

  而在大数据领域,神州优车将利用其用户规模、数据优势,为双方打造千人千面的智能服务和营销体系,同时,双方还将在地图、自动驾驶、智能网联和智慧交通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

  神州优车还介绍,将以更加灵活的销售方式为用户提供日租、代驾和融资租赁等丰富的出行产品,满足用户不同场景的用车需求,并为北汽及神州优车旗下宝沃汽车共同拓展市场,打造汽车产业的新零售模式。

  从北汽拿下宝沃汽车后,神州优车如今又将与北汽开启新一阶段的合作。实际上,近年进入市场的出行平台,均有浓厚的车企背景,如广汽的如祺出行、吉利的曹操出行、上汽的享道出行以及三大汽车央企投资的T3出行等。在出行领域布局较早的神州优车,目前也把与整车企业的合作前置,完善产业链的闭环。

  有业内人士分析,相比起其他整车厂商和出行平台之间单线条的“车辆供给”关系,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神州优车与北汽的合作将更加“立体”,既有网约车、长短租等出行服务提供,以及跑数据的能力,也在新零售、换电模式等领域有更多探索的可能。

  北汽亦在求变

  去年新能源车补贴退坡以来,国内纯电动车销量一哥——北汽新能源受到了明显打击,外加疫情影响,今年前四个月,北汽新能源累计销量不足万辆,同比下跌近七成。

  财报数据还显示,北汽新能源今年一季度营收16.67亿元,同比下滑高达53.12%,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后净亏损为4.77亿元,去年同期的净利润为2139.98万元。

  在国内主流的车企集团中,北汽是明确倡导换电模式的一家。数据显示,北汽新能源已累计自建公共充电桩5.6万个,提供私人充电桩11.3万个,运营换电出租车1.7万辆,换电站200余座。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在其提案中提到,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突出问题,包括了传统补贴模式退坡造成产业驱动断档,亟待创新引导方式。此外,购置成本高、使用不便仍制约市场成熟,亟待创新培育方式,动力电池与整车全生命周期成本和价值不同步,亟待创新产业模式。

  徐和谊表示,北汽集团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与共享运营、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等后市场业务。徐和谊还表示,以“新基建”为契机,北汽集团加速智能网联化。

  不难看出,北汽在整车制造和换电模式上先天优势,但不论是销量提升、后市场服务、换电模式,又还是智能网联化的加速等领域,与神州优车的合作,都符合北汽“求变”的需要。尤其是在新零售和换电模式上,神州租车全国1000余家门店也可以成为重要的载体,此前,宝沃品牌已经率先在神州体系中试水新零售。

  北汽或成神州租车最大股东

  受瑞幸咖啡事件影响,神州优车、神州租车的部分股权转让,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OTA平台携程以及整车厂商吉利,都曾出现在收购股权的绯闻名单中。但显然,神州的“真命天子”会是北汽集团。

  与北汽集团签订协议后,若按照21.26%的股权进行交割,北汽或将就此成为神州租车的最大股东,但公告显示,目前双方合作细节和条款仍在磋商中,截至公告发布时尚未达成最终条款。

  神州租车的公告还显示,本公司主要股东AmberGem及神州优车已于2020年5月30日订立一份终止协议。根据协议,AmberGem及神州优车同意不会继续进行买卖协议下的第二批股份收购,并终止买卖协议,且解除神州优车的排他性义务以考虑其他潜在交易。综合此前股份收购内容,随着AmberGem的第二批股份收购交易宣布终止,北汽成为神州租车最大股东的障碍也得以排除。

  神州租车5月31发布的一季报显示,其业绩受疫情影响出现明显下滑,一季度总收入为人民币13.25亿元,同比减少28.3%,净亏损则达到1.88亿元。

  采写:南都记者 钟键挺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