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叛乱后,向刘禅上书《出师表》。在表文中,诸葛亮劝勉刘禅应当赏罚分明,亲贤臣、远小人,继承刘备的遗志。也表达了自己“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以此来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诸葛亮担心自己率军北伐后,刘禅当时还小,才20岁,不能明辨是非,被小人所影响。为了能让刘禅亲贤臣、远小人,开张圣听,诸葛亮在表中写到,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借此希望刘禅在宫中遇到事情时,无论大事小事,能够先咨询下郭攸之、费祎、董允的意见,然后再去实行,必然能够把事情做得更好。

其中诸葛亮提到的郭攸之、费祎、董允三人,最后是否达到了诸葛亮的预期?又获得了怎样的发展呢?下面我们逐一来看,

郭攸之

三人中排序位列第一,当时的职位是侍中。在相关史料中记载都很少,《三国志》中没有单独的传纪。只在廖立传、董允传中有所相关记录。廖立曾说”郭攸之是个人云亦云的人,不足以共同讨论大事的人,这样的人也能做侍中?“董允传中记载,郭攸之性格温顺,没有太多的建树。

综合来看,郭攸之是个没有太多主见、人云亦云的人;或者是出于性格原因,只求明哲保身,不想得罪人、不管事,也不想获得更多的功名利禄。显然这样的作为,没有达到诸葛亮的预期,相较于其他两人差距很大,碌碌一生。

费祎

诸葛亮上表《出师表》时,费祎的官职是侍中,时常作为外交使节出使东吴,维系两国的关系,孙权都很器重他。

后来诸葛亮病逝,蒋琬由尚书令升迁为大将军,费祎替代蒋琬成为尚书令。在任时,他才能突出,可以很好地完成政事相关工作,还能有时间精力让来访的宾客玩得尽兴。后来兼任尚书令的董允也想效仿费祎,结果发现本职工作就让自己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没有闲暇时间,可见费祎的才能。

再后来,蒋琬病重,费祎接替蒋琬成为大将军、录尚书事,成为刘禅手下军政一把手。他压制姜维北伐的举措,避免战事。但这不代表费祎是不会、不敢打仗的大将军,在兴势之战的后期,费祎率军从成都支援王平,断曹爽退路,造成了曹爽军更大的损失。

在费祎与蒋琬的共同努力下,让蜀汉有了20年休养生息的机会,国力也有所恢复。

董允

诸葛亮上表《出师表》时,董允的官职是黄门侍郎,是三个人中职位最低的。随后很快就被升为侍中,在费祎升为大将军的时候,董允兼任了尚书令,成了费祎的助手。

董允为人正直、公正无私,对于刘禅做得不当的地方敢于直谏,黄皓摄于董允而不敢为非作歹。由于郭攸之不管事,匡正君主的事情都是董允在做,也达到了诸葛亮当时的预期。后续的陈袛、董厥都没能压制住黄皓,导致小人黄皓祸国殃民。

可惜董允去世的早,死在费祎之前7年,不然能够更好的辅助费祎。如果能除掉了黄皓,那更将对蜀汉产生积极的影响。

《出师表》中被诸葛亮提名的三个人,郭攸之没能达到诸葛亮的期望;董允出色地完成了他匡正君主的职责;费祎虽然没有过多的参与宫内之事,但是他成为了诸葛亮、蒋琬的接班人,发展了国力,守护了国家,可以说这是超出了诸葛亮的期望。费祎、董允在后世,获得了与诸葛亮、蒋琬并称为”蜀汉四英“的美名,流芳百世。

(侍中、侍郎都是可以出入宫廷的,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名这三人。希望他们能匡正刘禅的言行,也是让他们在刘禅心中加强印象,获得更多锻炼和升迁的机会,为蜀汉培养人才。

不过我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郭攸之是荆州南阳人,费祎是荆州江夏人,董允是荆州南郡人。他们都不是益州本地人,都是诸葛亮所代表的荆州势力的人。同样势力的人会更容易团结。虽然侍中、侍郎官职不是特别高,但是可以出入刘禅身边,应当可以在诸葛亮北伐时,起到稳定后方的作用。

对于这一点大家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本文参考文献:《三国志》,裴松之《三国志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