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在現代工業中素有“工業味精”之稱,廣泛應用於電子、IT、機械、能源、環境保護等重要領域,尤爲引人重視的是其在國防、軍工、航天等領域的巨大作用。

我國是全球稀土儲量最爲豐富的國家,2019年我國稀土儲量達4400萬噸,約佔全球總儲量的38%,我國在中重稀土資源的儲量優勢尤爲突出,查明儲量佔全球總儲量的90%以上。2019年我國稀土礦產量13.2萬噸ROE,約佔全球總產量63%;冶煉分離產量15.5萬噸ROE,約佔全球總產量的88%。美國地質調查局2020年報告,2019年全球稀土儲量爲1.2億噸,其中中國儲量達4400萬噸,佔比達37.96%;其次爲巴西和越南,均爲2200萬噸,佔比各18.98%;再次爲俄羅斯和印度,分別爲1200萬噸和690萬噸,佔比各10.35%和5.95%。

2018年國際稀土討論會就發出警告:未來數年後,鏑、鋱、銪以及釔、釹這五種稀土元素供應將出現嚴重短缺或致產業鏈斷裂,到時各國爲爭奪這些稀土,不管價格出現幾倍、幾十倍上漲也得購買,不管從稀土合金中分離提取稀土的成本再高也在所不惜。

既然稀土那麼重要,又有“工業黃金”之稱,那麼稀土能否物以稀爲貴呢?

其實不然,稀土曾經一度被“白菜價”、“把稀土當豬肉賣”。20世紀60年代,美國壟斷了全球稀土資源的供給,我國被迫低價出口稀土礦,再高價購進稀土產品,一進一出損失慘重。當時是我國的稀土之父徐光憲院士,發明了“稀土萃取分離工藝一步放大”技術,使得稀土萃取流水線化,很快,法國、美國和日本在國際稀土市場的壟斷地位被打破,中國實現了由稀土資源大國向稀土生產大國,出口大國的飛躍。

但緊隨而來的是,當時的稀土行業缺乏監管,“中國一下子搞了幾十個稀土廠”,稀土產量節節攀升,遠遠超過了全世界的需求量。隨着供過於求,各個廠家爲了自家產品能夠出口,主動降低純度要求,同時下壓自己的價格。據徐光憲院士介紹,最具代表的是2005年的稀土價格比1990年價格下降了55%以上。

政府曾經在2007年做出限制出口、行業整合等努力,但問題並未得到解決。在徐光憲院士看來,這一輪稀土保護行動已宣告失敗:2009年中國的稀土產量又恢復到15萬噸左右,遠遠超過市場10萬噸的需求;外資企業紛紛在內蒙古等稀土產地設廠,購進原材料做簡單加工後再出口,繞過中國政府出口配額的限制;2009年全球稀土市場的供應依然有90%來源於中國;而稀土的價格也已經回落到了2007年的低位水平,與徐光憲預想的價格水平相差5到10倍。價格低估自然引發資源的大量外流。

2002年,美國關停了國內最大的稀土礦芒廷帕斯礦。該礦是世界氟碳鈰礦的主要產地之一,儲量足夠美國使用280年。很顯然,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在進行大量的稀土戰略儲備。中國稀土學會副祕書長張安文表示,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加拿大其實都有豐富的稀土資源,但長期從中國低價進口,根本沒有考慮中國開採稀土所付出的巨大環境、資源等成本。

2009年開始,我國開始限制稀土出口,西方國家坐不住了,向世界貿易組織起訴我國進行原材料管制。只要涉及到中國限制稀土出口問題,WTO都會判中國敗訴,導致我國稀土仍在以可怕的速度流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出口配額違反了WTO框架規定!簡單講,想要合法地限制稀土外流,同時也應該對國內進行配額限制。

2013年,我國開始形成六大稀土集團主導發展格局;工信部在2016年發佈了稀土行業發展規劃,規定稀土年產量不得超過14萬噸;2018年,我國成爲世界最大稀土進口國。種種現象表明,我國的稀土流失速度正在減緩,某些領域還在迴流,說明國家的重拳整治起了效果。

衷心希望稀土行業能通過保護環境,減少產量;嚴厲打擊稀土走私,規範稀土行業,以我國領先美國15年的稀土萃取技術,獲得稀土定價的話語權,讓稀土存量不“稀”,價格很“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