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國車則不同,德國是擁有不限速高速公路最多的國家,在設計之初率先考慮到的就是底盤高速行駛質感,如果不考慮底盤高速調校,在不限速高速上行駛200km/h甚至更高的車速時遇到起伏路面那肯定會發生事故,所以德國車的底盤調校比較“整”,空氣動力學設計做得也非常好。所以可以這樣理解,德國車是先保證底盤的穩定性再去迎合市場所需調整完善耐用性,而日本車恰恰相反,是先有耐用性再去調整整體的高速行駛質感。

很多車主都有這樣的感覺,開德國車好像比開日本車高速行駛更“穩”,所謂的“穩”其實就是整體行駛質感比較好。

德國車在通過顛簸起伏路面時彷彿就是一個結實的整體。而日系車在通過同樣路況的時候感覺只有懸架做出反應,車身、底盤和一些底盤部件與懸掛之間會有一種分離感,這就是很多人覺得日系車開起來比較鬆散的原因。

而這種整體感也會影響高速行駛的表現,譬如入門級的德系POLO和入門級的日系飛度相比,日常行駛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狀態就有非常大的差距,尤其是在高速行駛的時候表現更爲突出。正是這種駕駛感受上的差異讓很多人覺得德國車比較穩,所以德國車給很多車主的感覺是用料比較好,紮實、靠譜。

而日本車給人感覺比較鬆散,比較飄是因爲日本車在製造的時候偷工減料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爲在一些比較豪華的日系車或者是性能車上這種“鬆散”的駕駛質感依然會凸顯出來。

譬如EVO和STI這種性能車跟同級別的寶馬M2、奧迪RS3等車型相比在車輛整體感與緊繃感上的差異依然是非常突出。還有日系性能車標杆GTR在高速過彎時的底盤支撐性上也沒有保時捷911那麼讓人有信心。

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到底在哪裏呢?衆所周知日本國土狹小,大部分都是短距離行駛爲主,因爲日本的高速公路最高限速也不能超過100km/h,所以日系車研發重點根本不是在高速穩定性上,多半考慮的是經濟耐用爲主。

德國車則不同,德國是擁有不限速高速公路最多的國家,在設計之初率先考慮到的就是底盤高速行駛質感,如果不考慮底盤高速調校,在不限速高速上行駛200km/h甚至更高的車速時遇到起伏路面那肯定會發生事故,所以德國車的底盤調校比較“整”,空氣動力學設計做得也非常好。

但也正因如此德國車這種緊繃的調校,爲了追求完美的高速行駛質感卻犧牲了底盤的耐用性,很多德系車在10萬公里左右都要更換底盤的膠套墊片,德系車的底盤也比較容易出現漏油現象,這就是德國車底盤一大弊端。

從可靠耐用程度來看是注重經濟耐用爲主的日系車更加優秀。雖然如此,但也不是絕對的,隨着汽車工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日系車和德系車也走向全球市場,爲了滿足各國消費者的用車需求,日本車企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打造底盤的質感上,改善懸掛和減震的設定,而德系車也在底盤耐用性上做出了更多的優化。

所以可以這樣理解,德國車是先保證底盤的穩定性再去迎合市場所需調整完善耐用性,而日本車恰恰相反,是先有耐用性再去調整整體的高速行駛質感。所以兩個不同國家的造車理念,造就了兩種不同風格的車型。對於德國車和日本車的行駛質感你更喜歡哪一種風格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