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竹简的记录,可以得出推论,范蠡在教导西施和郑旦各种礼仪时,与西施产生了感情,而后在护送二人入吴途中,西施生下孩子,范蠡以孩子为要挟,强迫西施完成任务。所以,竹简上记述的就是,当年范蠡送西施入吴,在路上一直走了三年才到,而在语儿亭时,西施生下一个孩子,范蠡以这个孩子为要挟,逼迫西施入吴施行离间计。

一、记载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这是金庸先生创作的14部武侠小说串成的对联,但老先生一生创作了15部武侠小说,还有一部较短的《越女剑》——

这部小说以春秋时吴越争霸为故事背景,讲述了范蠡为帮助越王复国,借助“剑神”阿青的剑术操练军队,同时将自己的爱人西施送给吴王夫差,实行离间。

最终,越王勾践经过二十年卧薪尝胆,最终灭吴。

喜欢范蠡并准备向他表白的阿青见到范蠡和西施在一起,她用剑指向西施要取她性命,但却被西施一抬头的绝美容颜降服。

最终阿青郁郁而返,范蠡与西施泛舟五湖,远离朝堂,但因为西施被阿青的剑气所伤,所以“西子捧心”就成了历史上一幅绝美的画面。

不止如此,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司马迁还曾记载范蠡和文种协助勾践复国,功成名就后,范蠡给文种写信说:越王为人,可以同患难,不可以同富贵,“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范蠡劝文种功成身退,但文种贪慕权位,不肯离去,最终被勾践杀害,而范蠡,则带着家人远遁,改名“鸱夷子皮”,经过三次致富,三次散尽家财,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商圣。

故事总是美好的,我们也愿意相信,忍辱负重的西施最终得以和范蠡荡舟湖上,江湖远行。

直到,苏州出土了三片初秋时的竹简。

二、竹简

2003年,在苏州一处建筑工地挖掘出一处古墓,后来经过考古勘测,在墓中并没有发现金银陶器,但有3片竹简却引起了专家的重视。

这3片竹简上一共记载了21个字:

蠡与施潜通,三年始达吴,以语儿亭为质,施不得不勉。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语儿亭”是啥?范蠡与西施究竟发生了什么?

后来有学者经过研究发现:“语儿亭”是一处地名,当年范蠡送西施入吴,在这个地方生下了一个孩子,以地名为名,就叫“语儿亭”。

所以,竹简上记述的就是,当年范蠡送西施入吴,在路上一直走了三年才到,而在语儿亭时,西施生下一个孩子,范蠡以这个孩子为要挟,逼迫西施入吴施行离间计。

根据《吴越春秋》记载,当初,越王选来美女准备送给吴王夫差,在送出之前,由范蠡负责教导她们礼仪、步履、歌舞。

这个教学过程长达三年,或许就是在此期间,范蠡与西施产生了感情。

后来,培训结束,被送往吴国的,除了西施,还有一位郑旦,到达吴国后,吴王把郑旦安排在吴宫中,把西施安排在姑苏台,从此昼夜淫乐,荒芜朝政。

但不久,郑旦去世,只剩下西施,完成了任务。

三、推论

根据竹简的记录,可以得出推论,范蠡在教导西施和郑旦各种礼仪时,与西施产生了感情,而后在护送二人入吴途中,西施生下孩子,范蠡以孩子为要挟,强迫西施完成任务。

由此看来,我们所期望的“泛舟湖上”都成了浮光掠影,美丽如西施,终不过是“复国”的工具。

但在这里,或许可以有另一个推论:

施不得不勉”,是因为范蠡知晓西施和郑旦入吴宫后,必然会遭受各种折腾,如果没有强大的信念做支撑,她们很难活下来。

所以,范蠡用孩子做了“人质”,由此给了西施坚持下来的勇气。

这样就能理解,为什么郑旦死了,而西施一直坚持下来,直到越王灭吴。

越王勾践灭亡,成为初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但在帮助他成功后,西施并没有得到我们想象中的真爱。

根据《吴越春秋》和《墨子》中的记载,在完成任务后,西施被解救出来,但她的内心陷入极大的矛盾,最终她被范蠡装进牛皮中,沉入西湖底。

四、结语

在古代“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四大美人中,西施是“沉鱼”,据说当年西施在溪边浣纱,水里的游鱼看到她绝美的容颜,都忍不住沉到水底。

而西施最终的结局,也是被沉到了水底。

如果故事真的是这样,那3片竹简上的记录,就颠覆了我们所有对范蠡和西施的认知。

说好的泛舟西湖呢?说好的远离朝堂呢?

有时候真的很奇怪,大家都喜欢美,但最后,美的本身却成了罪恶。

因为美,让西施遭遇了这么多坎坷,而范蠡,就成了为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狠人。

历史上,也终归只有狠人才能存活下来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