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看来,《萤火虫之墓》无非是告诉我们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其实剧中有些细节可以揭露人性。母亲死后邻居姐姐送面包时,有些人说什么哥哥不懂感恩,面无表情,那么我想问你,妈妈刚死能有心情?人家至少说了谢谢的。有的人认为哥哥养尊处优,所以到了战前没有帮助他们邻居家,好吃懒做,所以被骂,最终赌气出走的事情来谴责哥哥。那么我想问你,你怎么知道之前没有给过帮助?好吃懒做什么的,至少人家吃的是自家的米。

但是在吃完之后,阿姨态度的大转变,我觉得说明了人性的势力,打着为国家工作的旗帜,给自家人盛满满一碗菜,给兄妹俩的只有几片菜叶和汤,这里我认为是描绘自私自利的小人物。这点从阿姨一听说兄妹俩妈妈死后,立马把东西抱走,说明了无非是看他妈妈的面子上才对他们态度好的,阿姨应该也听说了战败,他爸死了,既然是孤儿,那就没必要有什么好脸色。四岁的小女孩都可以看出来,阿姨却口口声的声讽刺。

再说到哥哥“赌气带妹妹出走”这件事,你要知道日本文化里把面子看的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为了面子而自杀,那么哥哥带着妹妹走也就不足为奇。至于结果,自然是十分悲凉的,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元凶还是战争,战争毁了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后半部分有人认为哥哥不去劳动而是偷东西,品行不好什么的,我只想说,永远不要拿饥饿去考验人性,人在那种环境下,已经顾不得什么了,只有想着活下去,哪里会想到去努力赚钱?拿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衡量战争时期徘徊在生死线上的人,麻烦走远点。

其实从艺术的角度讲,《萤火虫之墓》这部电影并不算很好,虽然我也哭的稀里哗啦,但是我一直认为哀而不伤才是高境界,这种作品表达的才是人生中最难琢磨,最难言表的东西,敢于去表现这种东西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艺术家,而这种作品,才值得人反复研读,反复思考,而让人哭的不成样子的电影或者书籍,我是不会看第二遍的。把人弄哭,或者逗得哈哈大笑,并不需要太大的功力,好的作品一定是和人内心中隐秘的情感契合。本片充满了苦难,相当煽情,但也仅限如此。

用力过猛的作品,也许会给人刹那间的冲击力,但一定后劲不足,因为人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平淡中度过的,刻意渲染情绪是一种不真诚。另外本片对战争反思不足,这是历史遗留问题,如果本片的主题不是反战,那么就只是一部令人厌恶的苦情剧。有这种电视剧,它编织着各种稀奇古怪的苦难,但缺乏深刻的思考,因为它就是为了赚人眼泪,必须将个人之苦上升到众生之苦的高度,悲痛才可以成为悲剧。抛弃对侵华战争日军的仇恨思想,理性的去审视这部影片,我依然觉得它反战的主题不够鲜明。

它一直游移在战争的残酷和真的好苦之间,其实同样这一个故事,它可以表达很多不同的主题,大时代的背景,孤苦的两兄妹,活下去愿望,至于哥哥的种种作死行为,从事本身可以去指责他,但是从艺术的角度是不能挑剔的,好的作品,人总是要犯错的,只有自我感动式的作品,主角才完美无瑕。这个故事可以承担这些主题,重点是阐述的角度和关键时刻的点题。而本片一头扎进了情绪激烈的诉苦之中,而关键时刻的点题却没了劲,就仿佛变成了祥林嫂,一味叨叨的讲述痛苦。如果没有点出战争的残酷,那么真的不知道眼泪为何而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