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看來,《螢火蟲之墓》無非是告訴我們戰爭帶給人們的災難,其實劇中有些細節可以揭露人性。母親死後鄰居姐姐送麪包時,有些人說什麼哥哥不懂感恩,面無表情,那麼我想問你,媽媽剛死能有心情?人家至少說了謝謝的。有的人認爲哥哥養尊處優,所以到了戰前沒有幫助他們鄰居家,好喫懶做,所以被罵,最終賭氣出走的事情來譴責哥哥。那麼我想問你,你怎麼知道之前沒有給過幫助?好喫懶做什麼的,至少人家喫的是自家的米。

但是在喫完之後,阿姨態度的大轉變,我覺得說明了人性的勢力,打着爲國家工作的旗幟,給自家人盛滿滿一碗菜,給兄妹倆的只有幾片菜葉和湯,這裏我認爲是描繪自私自利的小人物。這點從阿姨一聽說兄妹倆媽媽死後,立馬把東西抱走,說明了無非是看他媽媽的面子上纔對他們態度好的,阿姨應該也聽說了戰敗,他爸死了,既然是孤兒,那就沒必要有什麼好臉色。四歲的小女孩都可以看出來,阿姨卻口口聲的聲諷刺。

再說到哥哥“賭氣帶妹妹出走”這件事,你要知道日本文化裏把面子看的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爲了面子而自殺,那麼哥哥帶着妹妹走也就不足爲奇。至於結果,自然是十分悲涼的,造成這樣的結果的,元兇還是戰爭,戰爭毀了一個原本幸福的家。後半部分有人認爲哥哥不去勞動而是偷東西,品行不好什麼的,我只想說,永遠不要拿飢餓去考驗人性,人在那種環境下,已經顧不得什麼了,只有想着活下去,哪裏會想到去努力賺錢?拿着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衡量戰爭時期徘徊在生死線上的人,麻煩走遠點。

其實從藝術的角度講,《螢火蟲之墓》這部電影並不算很好,雖然我也哭的稀里嘩啦,但是我一直認爲哀而不傷纔是高境界,這種作品表達的纔是人生中最難琢磨,最難言表的東西,敢於去表現這種東西的人,纔算得上是真正的藝術家,而這種作品,才值得人反覆研讀,反覆思考,而讓人哭的不成樣子的電影或者書籍,我是不會看第二遍的。把人弄哭,或者逗得哈哈大笑,並不需要太大的功力,好的作品一定是和人內心中隱祕的情感契合。本片充滿了苦難,相當煽情,但也僅限如此。

用力過猛的作品,也許會給人剎那間的衝擊力,但一定後勁不足,因爲人生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平淡中度過的,刻意渲染情緒是一種不真誠。另外本片對戰爭反思不足,這是歷史遺留問題,如果本片的主題不是反戰,那麼就只是一部令人厭惡的苦情劇。有這種電視劇,它編織着各種稀奇古怪的苦難,但缺乏深刻的思考,因爲它就是爲了賺人眼淚,必須將個人之苦上升到衆生之苦的高度,悲痛纔可以成爲悲劇。拋棄對侵華戰爭日軍的仇恨思想,理性的去審視這部影片,我依然覺得它反戰的主題不夠鮮明。

它一直遊移在戰爭的殘酷和真的好苦之間,其實同樣這一個故事,它可以表達很多不同的主題,大時代的背景,孤苦的兩兄妹,活下去願望,至於哥哥的種種作死行爲,從事本身可以去指責他,但是從藝術的角度是不能挑剔的,好的作品,人總是要犯錯的,只有自我感動式的作品,主角才完美無瑕。這個故事可以承擔這些主題,重點是闡述的角度和關鍵時刻的點題。而本片一頭扎進了情緒激烈的訴苦之中,而關鍵時刻的點題卻沒了勁,就彷彿變成了祥林嫂,一味叨叨的講述痛苦。如果沒有點出戰爭的殘酷,那麼真的不知道眼淚爲何而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