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五月,正值長白山春季森林防火最關鍵的時刻,而風災區是關鍵區域的重中之重。位於長白山保護區東南部的橫山保護站,就在這關鍵的位置上,爲確保春季森林防火萬無一失,這裏的百餘名巡護員們在不同的管護點,開始了夜以繼日的巡護。

5月30日,記者來到他們中間,用鏡頭記錄下他們一天的工作。

早上5點30分,在橫山保護站宿舍樓內,起牀的鈴聲響起,喚醒了睡夢中的巡護員們,他們紛紛穿衣,迅速跑下樓列隊。“向右轉!跑步走!”隨着一聲短暫而急促的口令聲發出,早操開始了,“雪還在飄,風還在吼,金紅色的朝霞還沒露頭。”前進中鏗鏘有力的《保護者之歌》劃破了寧靜的早晨,迴盪在山坳中。

“請大家按照原計劃分組、登車,上山巡護注意安全,聽從指揮。”8點30分,長白山保護中心副主任王潔正在向全副武裝的撲火隊員們做戰前動員。

隨着“出發”口令發出,大家迅速登車,站長徐曉東帶領着4輛運兵車與橫山邊境檢查站的警員們魚貫而出前往風災區。

烈日驕陽下,他們化整爲零地走進風災區,只見一望無際泛黃的草甸子上熱浪撲面,一腳踩下去無法判斷深淺,導致扭傷腳踝的事時有發生,但這阻擋不住巡護員們前行的步伐,大家呈扇形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前趟着挺進,邊走邊看,有時扒開草叢,查看是否有異常。不一會兒,細密的汗珠從他們的額頭滲出,順着髮髻滑下臉頰。

10點一刻,“589呼叫10!請把目前情況彙報一下。”只見10號瞭望塔的值班瞭望員王金輝站在20多米高的塔上,一邊觀察一邊彙報道:“今天風力三級左右,氣溫28度,目前暫未發現異常情況。”“收到,今天氣溫高注意觀察。”在橫山保護站管轄的一萬多公頃的風災區,僅靠地面巡護很難在第一時間發現火情,爲此,10號瞭望塔就成了觀察火情的“火眼金睛”。

11點10分,記者來到了楊百萬巡護點,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簡易房旁邊的一張太陽能發電板,走進屋內,一股潮溼的氣味撲鼻而來。在這不到20平米的房間裏,居住着6名巡護員,廚房內的菜板上擺放着準備下鍋的茄子、黃瓜和肉。正在做飯的年輕巡護員向我們介紹道:“這裏早晚非常冷,取暖靠燒水,用電靠太陽能發電板,喝水只能從河裏取,手機沒有信號,平時喫飯也只能做一些簡單的涼菜和湯。”“手機沒信號,你們怎麼與外界聯繫?”面對記者的提問,這位年輕人認真地說:“要想保護好這裏的綠水青山,就一定要耐住寂寞,用真情實感呵護這裏的神山聖水。”

13點45分,在高山溼地巡護點,公安警車與巡護運兵車等勤務車輛依次停靠在一側。談及聯合春防,公安橫山邊境檢查站民警黃義信心滿滿地說:“與巡護員們共同在高山溼地邊境線上巡邏,這是我們的職責,請組織放心,我們將堅守自己的崗位,履行好自己的使命,同巡護員一道捍衛長白山60年無重大森林火災的成果。”

下午15點50分,在海拔2500米的苔原帶管護點,同樣不通電、沒有網絡,五名巡護員在這裏堅守。副站長劉桂福告訴我們,由於這裏海拔高,沸點低,導致饅頭、豆角等食材都做不熟。

太陽落山時,巡護員們回來了,於是我們把鏡頭對準了他們。56歲的孫雅林已經快一個月沒下山了,他感觸頗深地說:“爲了保護長白山的生態安全,我在橫山站工作了38年。”在他身旁站着的瘦高個徐浚豪今年只有19歲,他躊躇滿志的說:“雖然這裏很艱苦,但我要向老同志學習,恪盡職守,保護好這裏的一草一木。”

56歲的孫師傅與19歲的徐浚豪之間相差37歲,他們同框巡護,讓我們從中看到長白山森林保護工作後繼有人。

17點25分,“589向008報告!今天橫山區域內積雪基本全部融化,溼度相對較大,樹葉剛吐綠,植被正在恢復,沒有發現其他問題,彙報完畢。”站長徐曉東正在向風災區西側實地踏查春防情況的王潔副主任彙報“收到,由於持續高溫,請繼續關注,並轉達巡護組人員注意安全。”對講機裏傳出了清晰的聲音。

站長徐曉東接受採訪時說:“進入春防期後,我們共設立了4個野外巡護卡點,準備10臺專業撲火車輛,隊員分8組進行每天堅持24小時野外巡護,據不完全統計,現已出動巡護小組300餘組次,出動車輛300餘次,對轄區進行全方位,多密度的巡護。我們有決心打贏春季森林防火這場硬仗,爲全區60年無重大森林火災獻禮!”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韓金祥 鄧祥林 李少元

編輯:馬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