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座岩石庙宇,明为道观清成寺庙,同时供奉观音和仙翁

在中国,若说什么景点最特殊,那应是寺庙了,似景非景,似庙非庙。从寺庙现状,可以看出如今旅游业的尴尬与火爆,不过我仍旧愿意探访一些古寺,尤其是偏僻小寺,在那里还可找寻片刻的安宁。

厦门有座植物园,珍贵树木本是诱人亮点,我也本想欣赏下苍翠植物,却不料对一座小寺念念回响,这就是天界寺。

植物园名气甚大,游人众多,我原本顺着人潮走,忽见一条山路伸向高处,幽深不见终点,立有路牌“天界寺”。多数游客怕是被这不知终点的上坡路吓住了,少有人光顾,我却想一探究竟,图个清闲。

登山之路果然清净,仅我一人,山间鸟鸣树幽,颇有世外桃源之感。正走时,忽见岩石之上立有一座寺庙,琉璃瓦屋檐在日光下徐徐生辉,想必就是天界寺了。

寺庙之名起得甚为大气,“天界”,天宫与人间的临界,我记得南京也有一座天界寺,只是眼前这个更有仙气。细想起来,又觉略有不妥,天界是道教用语,意为各路神仙居住宫阙,而佛教众佛则生活在山上,莫不成这是佛道合一的寺庙?

果不其然,天界寺真是同佛道都有渊源。寺庙最初为“醉仙岩”,因山势犹如仙人醉卧,我盯着岩石看了许久,也没发现哪里像醉仙了,可能是房屋的落建影响了视觉。

这等仙境之地,自然为道教所青睐。明万历四十一年,道家岩庙落成,为纪念何氏九仙而建,山上一并景点也起了“神仙”名字,仙井、问仙路、仙迹石等等。

清朝初期,道教落寞,佛教趁势而上,这块岩石胜地便改为了佛教寺庙—天界寺。寺庙的修建多由信众募捐而来,因而规模大了许多。1985年,天界寺迎来大范围整修,大雄宝殿改为歇山式琉璃瓦的双层殿阁,东西侧扩建凌峰楼和望海楼,山门、围墙、庭院,各大钟鼓、法器焕然一新,这一下气派多了,成了厦门有名寺庙。

寺庙整体坐落山石上,每登台阶便提升一步,越往上走,越觉幽静。大雄宝殿位于山间平台,只是不凑巧,殿宇并不对外开放,殿前有副楹联:“遍布慈云求大士,回生妙术托仙翁”。

楹联写得极妙,“大士”寓指佛教里的菩萨,“仙翁”又是道教里的神仙,一佛一道,不偏不倚,让人着实佩服作者的文学功底。

天界寺的僧人勤勉于学,每日晨间必敲钟108下,意为解脱108种烦恼。钟声厚重悠扬,低沉婉转,回荡在山林之间,荡澈在胸腔之内,久而久之,成了厦门八景“天界晓钟”。我喜欢听钟声,在钟声中容易从思绪中跳脱出来,回到美好现在。

岩石之内有一山洞,洞中有口井,称为“仙井”,井内有清泉,水质甘冽,泡茶极香,这洞也就叫了“醴泉洞”。“醴泉洞”成名已久,洞前刻有“醴泉洞”三字,相传是明万历年间所刻。要知岩石之上存有井水不是易事,因此这洞也成了人们争相祭拜的场所,中国人喜欢祭拜自然神灵,以祈求内心的平和与心安。

我在洞内驻足观赏,颇觉平常,井内也没了水,不知是不是修建寺庙破坏了风水的缘故,还是说我道行不够,看不到这泉水恒流。

游玩时间还多,我索性在寺内石凳上打起坐了,旁边没有游人,正好了无干扰。山间清风很柔,加上厦门空气本来就很好,在此打坐内心就成了一种享受。良久之后我睁开眼,忽见一位阿姨坐在我旁边凳上,我竟没有察觉,内心微微一笑,也就作罢。

天界寺是极好去处,沿途会穿过树林、越过竹林,路边野花作伴,山鸟一路相鸣,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和谐的又岂是自然,天界寺同时供奉观音和仙翁,这种宗教文化的共融,更为珍贵。

地址:厦门思明区虎园路植物园内

交通:乘坐87、943路公交车到植物园站下,在园区顺着路牌走找到寺庙。

作者:林清鹿,知名旅行家!带你游遍各城市冷门、有趣风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