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之前没有武则天,武则天之后无数人想当武则天!

刘娥是一个最有可能成为武则天第二的人,她“性警悟,晓书史”,而且手持宋真宗遗诏:“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置”的遗诏。而且她垂帘听政11年,宋仁宗赵祯从一个13岁的小孩子,长成24岁的成熟皇帝,刘娥没有一点放权的意思。

作为皇太后的刘娥,垂帘听政达11年之久,在宋朝8位垂帘听政的皇太后中,她是听政时间最长,权力最大的,不但形式上拥有了皇权,还真正实施了皇权。她当政期间“事皆决于后,以致中外为忧”!当时方仲弓上书请她效仿武则天,程琳向她敬献《武后临朝图》而她却撕碎图怒斥道:我不做这种对不起大宋祖宗的事。

刘娥真的不想当皇帝吗,有人认为刘娥之所以没有称帝,是她顾念与宋真宗的感情,想着自己历经数十载,才创下这宋朝盛世的局面,她想为自己留一个流芳百世的美名。

但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西北政法大学的博士王鸿波给出了这样的分析!

宋朝防范外戚制度,敢言天下的谏官

赵匡胤取代柴氏而自立,为了巩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定了严密的亲属回避法,甚至限制宗室,外戚。因此宗室的权力很小,皇家贵族的亲戚更是难以在朝中任要职。

到了宋朝时期,政治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一个以士大夫为基础的文官体制,取代了以前的宫廷贵族世代相传的局面,文人都可以通过科举入仕。

在宋真宗时期,创立了台谏制度,谏官的权力越来越大,一言不合就开喷,而且宋朝又有不得杀文人的潜规定。使宋朝的文人多以标榜自己“忠君爱国、正直为主”,他们的参政热情非常高,以辅佐君王,创立清明治世为己任。

在宋朝时期,没有文官不敢说的事情,像包拯这样的谏官,直接把口水都喷到宋仁宗脸上了,宋仁宗也不敢发火。

虽然当时刘娥掌权,朝堂之中她有绝对的话语权,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她为赵宋王朝服务的基础上,若一旦想推倒自己称帝,那文官们估计一人一句话口水都能把刘娥给喷死。

称帝需要的社会根基

篡位当皇帝是必须要有官僚集团、军事集体支持的,她虽然执政多年,但并没有某一个官僚集团力挺她。

宋朝经过五代十国的混战,在唐以前的门阀家族已经衰微,朝廷官员不再像以前那样被门阀世族所垄断。同时宋朝的文官制度空前发达,文人相轻使得许多官员之间因政见不合,而发展到个人之争。再加上科举考试制度,即使是寒门学子也一样可以登堂入仕。

在这种背景条件下,第一无法形成官僚集团,第二刘娥也没法再笼络寒门学子,在这种事态下,刘娥只能成为个人代表。

所以综上两点,刘娥并不是不想称帝,而是根本不敢,她不称帝比称帝得到的更多。

武则天的前车之鉴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女皇帝,她凭一己之力建立武周15载,但在神龙元年,却被五王政变推翻,82岁的她在宫中凄凉地死去,最后还被剥夺了帝号。后来想效仿武则天的韦皇后和安乐公主都以悲剧性结尾。

在男权为主的封建社会,一个女人想称帝,即使牛逼如武则天,最后也留下一个毁誉参半的名声,这事也给了刘娥警戒和思考。

从表面上看她虽然没有称帝,但她实际已经掌握了大权,比皇帝更像皇帝。

她刚开始垂帘听政时,借用丁谓,曹利用等人,然而当丁谓显赫一时,而她不再需要他们时,便随便找了一个理由处置了丁谓,连当初阻止她做皇后的掌权大臣都一起报复了,把寇准贬到了雷州,李迪贬到了衡州。

她当政期间,重用晏殊,王曾,改革科举制度,减免赋税,开垦良田,兴办榷场,治理黄河水患等,虽无皇帝之名,但却有皇帝之实。

中国历来都禁止女人干政,特别是在传统观念极强的宋朝,一个女人走到政权的前列,已经遭受了许多非议,刘娥当政期间,更是被大臣多次上书,让她撤帘还政,如果想再往前走一步,宋朝的文官就能拿出口诛笔伐的架势,喷到刘娥无地可容,更何况当时宋仁宗已经成年了,文官们更有维护赵宋王朝正统的理由。

综上,刘娥不称帝反而比称帝得到的更多,她自己对这点也是看得十分清楚,她当政11年,不仅得在身前得到了实权,还在身后得到了美名,以“宋朝第一位垂帘听政的皇太后”的身份记于史书之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