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我年輕的時候,有幾個合作過的老闆都提過同樣的問題,說“剛性有餘而柔性不足”,這是說處理事情容易非黑即白,看似正義,其實不然,很多事情到最後都是“雙輸”。那時我只覺得很有道理,後來看了第3選擇,大悟了,立刻就實踐了書中的許多方法,幫助了我很多很多。 在後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漸漸發現,這不是我的個人問題,而是大家共同的問題,所以很想分享這些內容。而且因爲學起來比較容易,學習後不容易忘記,80%的人都可以在實踐中輕鬆應用。

異類中談過“天才”的故事,故事主人公蘭根在智商測試考試中取得了195分的高分,但由於貧窮,他不得不勤工儉學。爲了路上來回奔波浪費時間和金錢,他希望教授把課程調到下午,但是擔任他課的教授不同意,所以對教育體制失望的他,憤怒地選擇了退學······

另一個天才奧本海默在劍橋大學讀物理博士學位時,由於導師要求他在最討厭的實驗細節上下功夫,所以從實驗室裏盜取了化學制劑,準備了毒死的導師,並結合在一起結果被人舉報。本應被開除的他,結果卻出人意料,當被叫去受到學校方面的詢問時,他爲自己辯護,積極地與學校協商,爲自己爭取緩刑,接受心理治療,得到從輕處罰的結果。後來他去面試“曼哈頓計劃”,在精英聚集的激烈競爭中,這種學習階段有污點的人幾乎沒有勝算,但他和獵頭面談,獲得的學術帶頭人的崗位。

同樣是天才,爲什麼結局有很大不同呢?根本原因在於溝通方式,會不會溝通除了共同能力不同外,很大程度取決於你的溝通意願。

僅一次交流後,蘭根就放棄了。他覺得要麼上學,要麼打工,沒有其他出路了,所以就放棄了學習。而奧本海默與蘭根不同,他認爲還有活路,所以想用各種方法和校方進行交流,最後終於爭取到緩刑。但是蘭根繼續和學校溝通或者打工店溝通,也許就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我也面臨着同樣的狀況,我和團隊花了幾個星期準備一個方案,結果客戶突然改變主意,我們必須重新開始,對方的語氣特別強硬,我們當然很生氣,就快要吵起來了,和團隊聊天的時候也不斷吐槽。後來,總經理出面和客戶談話後,他也猜測了是對方上層的意思,也擔心我們不幹,所以態度強硬,於是我的老闆稍微一言,就把客戶帶到我們的陣營,請幾個人幫忙一起做,同時這樣也能給向領導交代。後來,他對我說:如果只想“默默改方案”和“與客戶吵架”兩個選擇,大多數人都會想得到,這時就需要你想別的辦法來解決問題。

當恆河猴面臨天敵或同類威脅時,腎上腺素會急劇上升,心跳加快,肌肉也會緊繃。通常有兩種反應,一種是逃跑,另一種是打架。人類在長期的進化中取得了社會進步,但當我們面對挑戰和威脅時,第一反應和恆河猴一樣,要麼逃跑,要麼戰鬥。比如,如果現在的工資不高,要麼繼續忍受現狀,要麼辭職找一份薪水滿意的工作。此外,雖然他負責一個重要的項目,但他需要照顧好孩子,不是爲孩子感到難過,就是離開後回家帶孩子。但解決許多問題的答案不只是兩個選擇。在我們的思維盲區,往往有更好的解決方案——第三種選擇。

人生不能只做單選題,不是A或B,還可以做問答題,填寫最適合自己的答案。那麼,如何找到第三個選擇呢?

第一步:放下自己的情緒和主觀臆斷

第二步:保持傾聽,瞭解傾聽對方的需求

第三步:創造第三選擇

未完,待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