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从今年5月1日起实施,到今天已经整整1个月时间。城市副中心推广垃圾分类的实际效果如何?社区(村)在实践中产生了哪些好的经验、好的做法?目前还存在哪些方面的短板?关于垃圾分类,广大居民有啥特别想说的心里话?

连日来,记者兵分几路,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了深入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推出垃圾分类“满月”系列报道。亮出“成绩单”的同时,也指出当前的不足和困扰,为这件“关键小事”在副中心更好地落地实施提供些许参考。

都说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在幸福艺居小区垃圾分类指导员徐霞眼中,垃圾分类这个好习惯的养成,很多居民真的只用了两三周,甚至更少的时间。

“不管是老人、年轻人,还是几岁的孩子,没有不知道、不支持垃圾分类这件事儿的。”在岗职守一个月,徐霞“目击”了垃圾分类被广大居民逐渐接受的全过程,并且惊喜地发现,不少居民正逐渐变成垃圾分类“达人”,专业能力节节提升。

这可喜的变化,离不开垃圾分类指导员们的辛勤付出。

每天7点到11点,16点到20点,是徐霞和伙伴们的“盯桶”时间。“首月工作量确实不小。”徐霞坦言,特别是头两个星期,因为垃圾分类刚刚开始实施,很多居民还在适应过程中,“业务不熟练”,投放的垃圾不少都是混装的。

看到居民没有正确分类,佩戴绿色袖标、在垃圾桶值守的徐霞会主动走上前去,把袋子里的混装垃圾逐一分拣到对应分类垃圾桶里。一边分拣,一边向居民介绍分类知识,“聊着天儿就把垃圾分类普及出去了。”

有一名小伙儿让徐霞印象深刻。最开始,这名小伙子投放的垃圾基本是“混装”,徐霞每次都当着他的面儿,帮他把厨余垃圾里的其它垃圾挑出来。一来二去的,小伙子过意不去了,现在他投放的垃圾袋再也没有混装现象了,有时候还会主动找徐霞“验收”,看分类达标了没有。

像这名小伙儿一样,小区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普遍在提升。“鉴别”垃圾种类的专业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不过虽然如此,还是有“进步空间”。“像核桃皮、榴莲壳、大棒骨、药品包装等这些易混淆的垃圾,以及保鲜膜、保鲜袋、食品包装等这些经常产生在厨房的非厨余垃圾,还是容易被居民错误投放。”徐霞说,这些易归错类的垃圾,她在“盯桶”时格外留心,一旦发现被归错类,会立即提醒居民。

每天和居民打交道,垃圾分类指导员们还发现了不同人群参与垃圾分类的不同特点。

“总的来说,老年人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更高,而且她们更愿意参加积分兑换活动。一些老人每天都会通过正确投放厨余垃圾‘赚取’积分,并累积兑换相应的生活用品。而年轻人的优势在于他们学习能力更强,有的时候提醒一两次她们就都记住了。”格兰晴天小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董秀波总结道。根据这样的“深度观察”,她建议是否可以考虑制定一些对年轻人更有效的激励措施,使前期引导工作取得更好效果。

作为垃圾分类的一线工作者,居民们的“吐槽”她们也是第一时间获知。“最近反映最多的就是厨余垃圾投放问题。”董秀波说,按要求厨余垃圾应“裸投”,很多居民提着一袋厨余垃圾过来,先把垃圾倒进厨余垃圾桶里,再把塑料袋扔进其他垃圾桶,这个过程难免会沾上一些油污菜汁。

对于这个让居民头疼的问题,董秀波的建议是:在各个垃圾桶站配备一些破袋器,帮助居民“明明白白分垃圾,干干净净倒垃圾”。

垃圾分类仍在推进过程中。对垃圾分类指导员的跟踪采访,我们还将继续。未来几个月,垃圾分类指导员眼中的垃圾分类工作,还会有怎样的变化?让我们拭目以待。

通州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陈冬菊

摄影:唐建

编辑:彭昌阳 陈施君

责任编辑:李艳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