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上週瑜、陸遜、司馬懿、諸葛亮、呂蒙、羊祜、陸抗、魯肅、鄧艾、鍾會十人便是三國最強的十大儒將。其中曹魏四人,分別爲司馬懿、羊祜(魏晉一脈相承)、鄧艾、鍾會,蜀漢只有諸葛亮一人,而低調的東吳高達五人,分別爲周瑜、陸遜、呂蒙、陸抗、魯肅,佔據榜單的一半。

三國時期,謀士衆多,猛將如雲,儒將也不在少數。何爲儒將?有兩個要素,第一個是要有學識,至少應該熟悉《春秋》,第二個是不靠蠻力,而是靠大腦決勝於千里之外。只有同時符合這兩個條件,方爲儒將。

如果三國曆史上來個儒將大排行,你心目中排名前十的都有誰?

第十:鍾會

鍾會,字士季,出身潁川鍾氏,是太傅鍾繇幼子,從小便是一個神童。他“才華橫溢,精通玄學”,是司馬師和司馬昭的高級幕僚,在征討毌丘儉及平定諸葛誕這兩次叛亂中,屢出奇謀,猶如張良在世。

他最大的功績爲滅蜀之戰,與鄧艾分兵進攻蜀漢。鍾會帶領大軍,很輕鬆奪取漢中,與姜維主力對峙於劍閣,爲鄧艾偷渡陰平製造了機會。公元264年正月,鍾會和姜維作亂,以郭太后遺命之名,矯詔討伐司馬昭,不幸失敗被殺,年僅40歲。

因此,鍾會在三國最強十大儒將之中,排在第十位。


第九:鄧艾

鄧艾,字士載,文武全才,深諳兵法,是三國後期曹魏難得的一員大將。他與蜀漢姜維是老對手,猶如司馬懿與諸葛亮。

鄧艾最出色的戰績是公元263偷渡陰平,進入蜀漢腹地,直搗黃龍,逼近成都,迫使後主劉禪投降,蜀漢滅亡。不幸的是,鄧艾和他的兒子鄧忠被鍾會陷害,裝入囚車,押送回洛陽,途中被衛瓘和田續殺害。滅蜀頭功是鄧艾,所以鄧艾名次超過鍾會。

因此,鄧艾在三國最強十大儒將之中,排在第九位。


第八:魯肅

魯肅,字子敬,是東吳四大都督中的第二位。他率先提出孫劉聯合抗曹,並付諸行動,大力穩固了孫劉聯盟,促成了三足鼎立。孫權常將魯肅比作東漢開國元勳之中的鄧禹,爲其設立贊軍校尉一職,可知魯肅是有真本事的,不是演義中“老實人”的角色。

有人認爲魯肅並不是一個儒將,而是一個謀士。實則不然,在周瑜逝世後,魯肅被孫權任命爲新的都督,取代了周瑜的職務。由於魯肅治軍有方,軍隊很快由四千多發展到一萬多人。魯肅此時的角色,已經不是謀士了,而是一軍主帥。在呂蒙奪取長沙、零陵、桂陽荊南三郡時,魯肅帶領一萬軍隊與關羽大軍相持,不落下風。公元217年,魯肅去世,年僅46歲,孫權非常傷心,親自爲其發喪。

因此,魯肅在三國最強十大儒將之中,排在第八位。


第七:陸抗

陸抗,字幼節,東吳第四任大都督陸遜次子,他在父親陸遜死後,繼承了陸遜的五千多部曲。陸抗不是一個混喫等死的“富二代”,而是有真才實學的,文治武功不次於乃父陸遜。公元272年,陸遜擊退西晉大將羊祜的進攻,順便斬殺叛將西陵督步闡。

他是東吳後期唯一出色的人才,與父親陸遜都是吳國的中流砥柱,並稱“遜抗”。可以這麼說,“陸抗在,東吳在,陸抗亡,東吳危”。公元274年,陸抗病重而亡,又過了五年,東吳遂亡。

因此,陸抗在三國最強十大儒將排名中,排在第七位。


第六:羊祜

羊祜,字叔子,出身泰山羊氏,清廉正直,還非常有才學。西晉時期,羊祜坐鎮襄陽,都督荊州諸軍事,對東吳虎視眈眈。他在荊州的十年中,一方面屯田興學,以德懷柔,另一方面繕甲訓卒,廣爲戎備,並與東吳最後一位名將陸抗對峙不落下風。羊祜在陸抗去世後,上表奏請伐吳,但是沒有被批准,是一大遺憾。公元278年,羊祜回到洛陽養病,不久去世。羊祜在荊州,和陸抗的對峙處於上風,最後西晉滅了東吳,所以排在陸抗前面。

因此,羊祜在三國最強十大儒將之中,排在第六位。


第五:呂蒙

呂蒙,字子明,東吳第三任大都督。有人認爲呂蒙是一員猛將,不是儒將。實則不然,他少年時期跟着姐夫鄧當,爲孫策征戰天下,是靠蠻力的。但是他在孫權的勸說下,發憤勤學,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早非“吳下阿蒙”,已經是一個博學多才的儒將了。他在兩軍陣前也不是靠蠻力,而是採用計謀,如襲取荊州三郡,騙降零陵郡太守郝普,奇襲荊州(南郡),擊敗蜀漢名將關羽。公元220年初,呂蒙因病去世,年僅42歲。

因此,呂蒙在三國最強十大儒將之中,排在第五位。


第四: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他在劉備活着時,是軍師中郎將,爲劉備參贊軍事,是一個謀士。但是他在蜀漢建國後,五次帶兵北伐,這時諸葛亮是一軍主帥,他的身份就是一個儒將了。

無論是人力、物力,還是國力,蜀漢和曹魏相比,差太多了。但是諸葛亮卻能夠憑藉一己之力,發動了五次北伐,取得了勝多負少的戰績。在多次北伐中,諸葛亮能壓着曹魏大都督司馬懿打,使其不敢出戰,可見諸葛亮軍事才能不一般。

諸葛亮手無縛雞之力,主要靠大腦打仗,自然是一個標準的儒將。公元234年,諸葛亮積勞成疾,病逝於前線五丈原,享年54歲。後主劉禪追封諸葛亮爲忠武侯,其中帶一個“武”字,說明諸葛亮軍事上頗有造詣,後世也以“諸葛武侯”稱呼諸葛亮。

因此,諸葛亮在三國最強十大儒將之中,排在第四位。


第三:司馬懿

司馬懿,字仲達,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在曹操、曹丕時期,司馬懿只是一個謀士(文官),沒有實權。他是在魏明帝曹叡時期,與曹真一同成爲輔政大臣,逐漸升爲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

司馬懿軍事才能不次於諸葛亮,善謀奇策,立下許多戰功,如率軍擒斬孟達、兩次率大軍抵禦諸葛亮蜀軍、平定遼東。公元251年,司馬懿病逝,享年73歲。由於司馬懿善於隱忍,熬死蜀漢丞相諸葛亮,因此他比諸葛亮略勝一籌。

因此,司馬懿在三國最強十大儒將之中,排在第三位。


第二:陸遜

陸遜,本名陸議,字伯言,東吳第四位大都督,典型的儒將代表。他最出色的戰績是222年夷陵之戰中火燒蜀軍連營,擊敗劉備大軍,使東吳轉危爲安。這是東吳在赤壁之戰後,遇到的第二場自衛反擊戰。第一次自衛反擊戰,赤壁之戰周瑜大都督談笑之間,曹軍灰飛煙滅。

第二次夷陵之戰,第四任大都督陸遜也不遜色,前期故意示敵以弱,使劉備大軍失去警惕,後採用火攻,取得勝利。陸遜沒有像他的前幾任一樣,沒當幾年大都督就去世,而是統領東吳軍政二十餘年,對東吳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一生出將入相,被稱之爲”社稷之臣“。

因此,陸遜在三國最強十大儒將之中,排在第二位。


第一:周瑜

周瑜,字公瑾,出身廬江周氏,英姿勃發,是三國時期少有的大帥哥。他與孫策同歲,也是少時的好朋友,從21歲起隨孫策征戰,短短數年便平定江東。在孫策遇刺身亡後,周瑜帶兵赴喪,擁護孫權繼承江東,穩定了東吳局勢。奠定周瑜第一儒將的一戰爲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發生在長江赤壁一帶,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爲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

赤壁之戰中,大都督周瑜帶領三萬大軍,聯合劉備殘兵,與數倍於己的曹軍大戰,最後由黃蓋詐降,採取火攻之計,大破曹軍於赤壁,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此後,周瑜還帶領東吳軍隊,經過一年的戰鬥,大破曹仁,奪取南郡,被拜爲偏將軍領南郡太守。不幸的是,周瑜在奪取南郡不久(210年)病逝,年僅36歲。

周瑜是東吳四大都督之首,也是三國最出色的儒將,不幸英年早逝,結束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他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後世不少文人墨客緬懷周瑜,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有這樣一句:“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因此,周瑜在三國最強十大儒將之中,排在第一位。


結語

以上週瑜、陸遜、司馬懿、諸葛亮、呂蒙、羊祜、陸抗、魯肅、鄧艾、鍾會十人便是三國最強的十大儒將。其中曹魏四人,分別爲司馬懿、羊祜(魏晉一脈相承)、鄧艾、鍾會,蜀漢只有諸葛亮一人,而低調的東吳高達五人,分別爲周瑜、陸遜、呂蒙、陸抗、魯肅,佔據榜單的一半。原來東吳真的出儒將,名不虛傳。

諸葛亮號稱“智絕”,但是由於能人輩出,他沒有排進前三,在周瑜、陸遜、司馬懿之後,屈居第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