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是迷惑對手的假象,“有”則是假象掩蓋下的真實企圖,此策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常常被採用,讓對手以假爲真,出其不意地實現自己賺錢計謀的真正目的。

無中生有,是說假話、造假象以誑騙對手甚至所有的人,以達到所設想的目的。

無恥小人,造謠生事,是生活中常見的事。

無賴政客,假言惑衆,在歷史上時有發生:魚腹中的帛書;帝王頭頂上的王者之氣與夜間的飛龍夢;地底挖出的刻有天子名字的怪石等等,常見於史記,卻又都是弄無成有。

奸猾商人,口大氣粗,這筆賺百萬,那筆得10億,債主上門也說成是送錢的,信口開河,也能矇騙很多人。大衆傳媒中也不乏這種無變有的法術,這個萬能,那個改造乾坤。凡此種種,均屬不道德的行徑。無中生有,張巡退叛兵,吳用得人才,張天師幫醫術高明但處境艱難的醫生,等等,方是權謀家的高招,大可效法!

幾年前,在美國肯塔基州的一個小鎮上,有一家格調高雅的餐廳。店老闆察覺到每星期二生意總是格外冷清,門可羅雀。

又到了一個星期二,店裏照樣是客人寥寥無幾。店老闆閒來無事,隨便翻閱起了當地的電話號簿。他發現當地竟有一名叫約翰韋恩的人,與美國當時的大明星同名同姓,這個偶然的發現,使他的心爲之一動。他立即打電話給這位約翰韋恩說,他的名字是在電話號碼簿中隨便抽樣選出來的,他可以免費獲得該餐廳的雙份晚餐,時間是下星期二晚上8點,歡迎他偕夫人一起來。約翰韋恩欣然應邀。

第二天,這家餐廳門口貼出了一幅巨型海報,上面寫着“歡迎約翰韋恩下星期二光臨本餐廳”,這張海報引起了當地居民的騷動和矚目。

到了星期二,來客大增,創下了該餐廳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尤其是那個晚上,6點鐘還不到就有人在等着被安排座位,7點鐘隊伍已排到大門外,8點鐘店內已擠得水泄不通。大家都想一睹約翰韋恩這位巨星的風采。

過一會兒,店裏的擴音器廣播到:“各位女士,各位先生,約翰韋恩光臨本店,讓我們一起歡迎他和他的夫人。”

霎時,餐廳裏鴉雀無聲,衆人的目光一齊投向大門口,誰知那兒竟站着一位典型的肯塔基州老農民,身旁站着一位同他一樣不起眼的夫人。原來這位矮小的仁兄就是約翰。

店老闆非常尷尬、惶恐,後悔這個安排太荒廖、離譜,但就在這時,人們頓時明白了這是怎麼回事,於是在寂靜了一刻之後,突然爆發出掌聲和歡笑聲,客人們簇擁着約翰夫婦上座,並要求與他們合影留念。

從此以後,店老闆又繼續從電話號碼簿上尋找一些與名人同名的人,請他們星期二來晚餐,並出示海報,普告鄉親。於是,“猜猜誰來晚餐”,“將是什麼人來晚餐”的話題,爲生意清淡的星期二帶來了高潮。

在英國的倫敦,有一家小型的珠寶店,開張伊始店老闆就揚言,要獲得令同行們刮目相看的經營業績。然而,4年以來,因經營不善,瀕臨倒閉,同行們都譏諷他是“癩蛤蟆想喫天鵝肉”。店老闆真是走投無路,冥思苦想着改善困境的對策。

機會終於來了。1985年,查爾斯王子和黛安娜王妃要舉行婚禮,一時成爲轟動英國以至全世界的新聞。黛安娜王妃容貌絕倫、儀態超羣,令絕大多數英國人爲之仰慕,傾倒,她甚至成了衆多青年人崇敬的偶像。店老闆想,如果能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利用公衆對王子王妃婚禮盛典的專注心理,導演一出虛假而又逼真的廣告活劇,必定能使自己的珠寶店擺脫困境,大發其財。

於是,他四處搜尋長得像黛安娜王妃的年輕女子。歷經艱苦,終於被他找到了一個相貌酷似黛安娜的時裝模特。他重金聘用這個模特,對她從服飾、髮型到神態、氣質都做了煞費苦心的模仿訓練。待到看不出破綻之後,店老闆便向電視臺記者發出了暗示:明晚將有英國最著名的嘉賓光臨自己的珠寶店,採訪這條新聞的條件是電視片中不得加入解說詞。

第二天晚上,這家珠寶店燈火輝煌,店老闆衣冠一新,神采奕奕地站在店門口,像是要恭候要人光臨。此舉頓時吸引了許多過往行人駐足觀望。不一會兒,一輛豪華的轎車緩緩地馳到了門口,車一停下來,店老闆便立即走上前去彬彬有禮地打開了門。那位相貌酷似黛安娜王妃的模特從容地從車上走下來,嫣然一笑,還向聚攏來的行人點頭致意。有人喊了一聲:“看,黛安娜王妃。”衆人真的以爲是黛安娜王妃來了,不及辨別便蜂擁而上,爭相一睹黛安娜王妃的風采,擠到前頭的青少年還爲吻上了“黛安娜王妃的手”而得意非常。電視臺的記者不敢怠慢,急忙打開錄像機頻頻搖動,警察怕影響“王妃”的活動,急忙過來維持秩序。

店老闆此時更是從容不迫,先是感謝“王妃”的光臨,隨後笑容可掬地引她參觀,店員們按老闆的吩咐,相繼介紹項鍊、耳環、鑽石等名貴飾品,“黛安娜王妃”則面露欣喜,邊挑邊稱讚。

第二天,電視臺播放了這出以假亂真的新聞錄像,因受老闆的關照,被矇在鼓裏的記者,把它拍成了“默片”,自始至終沒有一句話和一句解說詞。屏幕上出現的只是熱烈非常的場面和珠寶店的店客。這一下震動了倫敦全城,人們紛紛傳播這個重要的新聞,原來不知道這家珠寶店的人們不住地打聽這家珠寶店的地址,都想在“黛安娜王妃”來過的珠寶店裏買一件首飾當作禮品送人。青年人,黛安娜迷們愛屋及烏,絡繹不絕地跑來搶購“黛安娜”所喜愛的各種首飾。原來生意清淡、門可羅雀的小珠寶店,頓時門庭若市,生意興隆,叫老闆和店員們應接不暇。短短的一個星期,這家珠寶店就獲利10萬英鎊,超過開業4年來的總和。

這則消息傳到白金漢宮,驚動了皇家貴族,皇家發言人立即鄭重地發表聲明:“經查日程安排,王妃沒有去過那家珠寶店。”要求法院判處那家珠寶店的老闆犯了詐騙罪。發了大財的珠寶店老闆卻振振有詞地說:“電視片中沒有一句話,我也沒有說嘉賓是黛安娜,這在法律上不能構成犯罪,至於圍觀的公衆‘想當然’地把她當成王妃,我是無法阻止的。”

珠寶店老闆利用假王妃,大肆製造社會新聞,使得倫敦全城沸沸揚揚,珠寶店也因此柳暗花明,絕處逢生。此舉假借了權威效應,珠寶店老闆深知黛安娜王妃在英國公衆心目中的權威性,故請來一位模特扮演成王妃,光顧他的珠寶店,又巧妙地通過電視臺加以宣傳,從而大大提高了他的珠寶店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吸引了衆多的顧客,實現了預期的宣傳效果,擴大了銷售。這種手段,從道德上說,有愚弄公衆之嫌,不宜提倡,但是,若能正確地在商業活動中利用權威效能,則是值得讚揚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