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流”小哥: 憑藉祖傳老滷技術,17年擺成“地攤王”

蒙明彬(左)和徒弟在攤位上整理滷菜

昨日,記者在南坪後堡看到蒙明彬時,他正在忙着上貨。

每天下午3點,家住南坪後堡的他便和徒弟小陳一起,將早已滷好的豬頭肉、滷雞爪和烤鴨等一起搬上車,運往附近的南坪東路、福利社車站以及解放碑中興路攤點。

擺地攤賺到第一桶金

上個世紀80年代,蒙明彬出生於合川太和鎮。

“我從小就喫着表爺爺的燒臘長大。”蒙明彬說,上世紀80年代,他的表爺爺在太和鎮上開了4家蒙燒臘店,遠近聞名。

原本是體尖生的蒙明彬,因爲沒有錢上體校,不得不前往廣州打工。他做過餐飲服務員、當過技術工人,還當過救生員。

2003年,22歲的蒙明彬因生病回到重慶,憑着在廣州做餐飲期間學到的烤雞烤鴨技術,他開始在菜園壩附近擺攤,由於人流量不大,最後虧了。

這時,跟他一起擺攤的朋友建議他去觀音巖擺攤。在這裏,他賺到了創業的第一桶金。

“當時,人們的工資差不多在1200元左右,我一天就可以賺500元。”蒙明彬說,手裏有了餘錢,他買了冰櫃存放原料,同時買了一輛摩托車用來跑攤。

“那時候,大坪九坑子、南坪後堡、解放碑中興路、大渡口等地,我都有地攤,哪裏生意好,我就騎着摩托車往哪裏跑。”

慢慢地,蒙明彬的地攤,在滷菜行業有了一定影響。

繼承祖傳滷技成“地攤王”

在這些地攤中,蒙明彬發現南坪後堡的地攤生意最好。“多的時候,我一天一個攤可以賣20-30只鴨子。”

後來,蒙明彬地攤旁的小麪館關門了,他乾脆把小麪館接了過來。慢慢地,他又把附近的四個門面全都接了過來,地攤變成了店鋪,除了賣滷菜、烤鴨外,更多的是賣火鍋串串。

“當時這條街,基本上就形成了一道風景線,全部是排隊喫串串和滷菜、烤鴨的人。”生意火爆了,蒙明彬卻發現自己的管理跟不上,最後,他決定砍掉串串,還是做回老本行滷菜。

爲此,蒙明彬重新回到合川太和鎮,跟表爺爺認真學習起了祖傳的老滷技術。

學成回來後,他也分析了地攤經營存在的場地問題,逐漸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辦法。

蒙明彬開始和路邊店聯營,把滷菜攤擺在路邊店門口的紅線以內,小店經營上午,他的滷菜攤經營下午和晚上。

有了成熟的地攤經營模式,目前,他的蒙燒臘已經在後堡、南坪東路、福利社、銅元局老街、中興路、魯能新城等地有了9個地攤,同時,他還開展起老滷技術培訓。

目前,他的徒弟已經有100多人,9個地攤除了他自己經營外,還有他的徒弟和親戚在經營,既解決了就業,又給了他們創收的路子。

感恩這個時代給了創業機會

如今,蒙明彬的產業越做越大。

“我非常感恩國家政策,給我一個創業的舞臺,我對地攤有一種情懷,想通過自己祖傳的技術,把地攤經濟做出亮點。”蒙明彬說,現在雖然是地攤,但他做得非常開心,他有信心把地攤做好。

高大帥氣的蒙明彬還開了抖音號,把每天的工作用鏡頭記錄下來。

他說,17年的擺攤經歷,他深深體會到,沒有這麼好的政策,就沒有他的今天,他要把自己的老滷技術搬到地攤現場回饋市民,教人們如何現榨菜油、現場做油辣子、現場滷雞爪等,讓市民回家後也能自己做滷菜。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徐菊

【編輯:陳海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