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街亭失守後,馬謖成爲了蜀國北伐失敗的罪人,於是就由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典故。但是,諸葛亮卻沒有遵從劉備的遺囑,他認爲馬謖除了年輕氣盛之外,也是一位可塑之才,所以諸葛亮一直在提攜馬謖,給他提供歷練的機會。

白眉馬良

“馬氏五常,白眉最良。”在三國時期,劉備奪取荊州後,得到的人才也越來越多,其中就包括了馬氏五常中的季常與幼常。

馬氏一門有五位才子,他們分別是老大伯常,老二仲常,老三叔常,老四季常,老五字幼常。在兩漢時期,家門都有“伯仲叔季”的排序。

長子一般都用“伯”或“孟”來作稱謂,例如孫策是孫堅的長子,他的字就叫伯符,孫權在家排行老二,他的字就叫仲謀。

馬超、馬休、馬鐵、馬岱,馬超排行老大,他的字就叫孟起,所以在兩漢時期,“伯”在姓氏的排位應用中,意思同“孟”字。

馬氏五常在歷史上都是荊襄名仕,但是隻有季常與幼常入仕爲官,季常既是馬良,幼常既是馬謖。

馬良是馬氏五常中最優秀的一個,因爲他的眉毛中有白毛,因此世人稱他爲“白眉馬良”。

馬良是馬氏五常中最先效力於劉備的,任職荊州從事。劉備奪取西川之地後,馬良曾經出使東吳,爲孫、劉聯盟續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劉備稱帝后,馬良被任職爲蜀國侍中。這個侍中的職位要凌駕於侍郎之上,屬於皇帝的直屬官員,由皇帝親自調度。那麼,侍中相當於什麼職位呢?其實,侍中這個職位就跟宰相差不多。

公元222年,劉備起兵攻打東吳,馬良隨徵。但是,劉備與孟獲大軍卻被東吳陸遜大敗於夷陵,馬良死於亂軍之中,劉備敗逃白帝城一病不起,嗚呼哀哉了。

這位卓越的才子,就這樣隕落在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中,享年36歲。

馬氏幼常

馬家幼常既是馬謖,馬謖在踏入仕途之後,深得諸葛亮的賞識,因爲馬謖喜好討論軍國大事,所以馬謖就成爲了諸葛亮的門徒。

劉備夷陵之戰大敗後,南中的雍闓也開始反叛蜀國,投靠了東吳。公元225年,諸葛亮率軍討伐雍闓,就曾問過馬謖,要收復南中該如何實施。

馬謖表示,南中異族一直以來都是蜀國的隱患,但是此時不宜強攻,因爲北方有曹魏,東邊有東吳,要想收復南中地區,只能以勸降爲主,攻城爲輔,以攻心爲上,攻伐爲下。

諸葛亮覺得馬謖分析得很透徹,南中討伐戰中,以攻心爲上,攻城爲下,斬殺了雍闓,勸降了南蠻孟獲,赦免了一起造反的南中官員,使得南中再次歸附蜀漢。


因此,馬謖深得諸葛亮的讚賞,於是馬謖從縣令一躍成爲地方要員,他被諸葛亮任職爲越嶲太守。

公元228年,諸葛亮決定北伐,馬謖以參軍的身份隨行。光從馬謖的參軍身份就可以看出諸葛亮是非常器重他這個門徒的。

諸葛亮北伐的戰略分爲兩部分:

第一、由趙雲與鄧芝從陝西漢中北面出擊,佔據主要軍事要道,但趙雲與鄧芝只是北伐的疑兵;

第二、由諸葛亮親率10萬大軍出祁山,直接進入魏國境內。

本來擔任諸葛亮中軍的先鋒應該是由上將魏延或吳壹擔任,但是諸葛亮爲了提拔馬謖,將大軍的先鋒將軍交給了馬謖。

失利街亭

還記得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時候說過的一句話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但是,諸葛亮卻沒有遵從劉備的遺囑,他認爲馬謖除了年輕氣盛之外,也是一位可塑之才,所以諸葛亮一直在提攜馬謖,給他提供歷練的機會。

也正是因爲如此,諸葛亮的北伐先鋒部隊由馬謖與王平統領,馬謖爲主將,王平爲副將。但是,馬謖自認爲自己熟讀兵書,卻違背了諸葛亮的軍事部署,將先鋒主力駐紮在一座孤山之上。

魏國名將張郃,率領魏軍主力直接切斷了馬謖先鋒軍的水源,導致馬謖兵敗,街亭失守。

散仙君:其實,在馬謖與王平二人中還有諸多疑點。馬謖作爲信任先鋒主將,沒有什麼實戰經驗,而且也不是將門出身,在他成爲先鋒主將之後,蜀國的諸多老將都心有不服。


王平與馬謖的關係很直白,倆人並不是至交,只能算是普通的同事關係。在馬謖佔據街亭時,可能是王平慫恿馬謖把軍隊駐紮在孤山之上,這也是臣子之間常見的爭權現象,在封建社會,這種互相挖牆腳,互相挖坑的爭權現象是常有之事,屢見不鮮。

所以,關於馬謖街亭失利有兩種可能:

第一、馬謖高傲自大,好大喜功,自以爲是,認爲自己是芸芸衆生中的佼佼者,所以他一意孤行,導致街亭慘敗。

第二、馬謖與王平明爭暗鬥,被挖坑陷害,導致他兵敗身亡。

三種結局

街亭失守後,馬謖成爲了蜀國北伐失敗的罪人,於是就由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典故。

但是,我們從《三國志》正史中,卻找到了馬謖的三種結局,這三種結局都是出自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之手,下面我們來看看馬謖街亭慘敗後的結局。


第一、《三國志·蜀書·向朗傳》的記載是“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

馬謖兵敗後,沒有回去見諸葛亮,而是選擇了逃逸,後來諸葛亮罷免了知情不報的向朗。

第二、《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衆”。

說馬謖兵敗後,被諸葛亮軍閥處置了,並明示三軍。

第三、《三國志·蜀書·馬良傳》:“謖下獄物故,亮爲之流涕”。

馬謖兵敗後,被諸葛亮收監下獄,後來死在了獄中。

散仙君:以上三種結局,看似毫無聯繫,但是散仙君還是從中找到了一些蛛絲馬跡。

事情應該是這樣的,馬謖街亭兵敗後,導致北伐大軍退居漢中,他知道自己犯的錯誤不可饒恕,於是畏罪潛逃了。

而諸葛亮也的確下達過要將馬謖軍法處置的命令,所以,這就不難解釋了。馬謖逃跑之後,向朗知情不報被諸葛亮罷免,後來諸葛亮下命令公示馬謖的罪狀並通緝馬謖,馬謖被抓捕歸案後,卻在大牢中病故,後來諸葛亮宣佈馬謖已經伏法。

但是民間也有一種說法,他們認爲馬謖潛逃後改名換姓叫寧隨,諸葛亮死後,馬謖又以寧隨的身份進入蜀國爲官,但這只是民間的傳聞,沒有史料依據,因此可信度不高。

也只有這個設想才能把這三種結局統統聯繫在一起,要不然陳壽當時寫馬謖的時候,豈不是很矛盾?如果你有任何猜想,請把你的觀點寫在評論區,我們一起探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