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專家閻崇年總結了清朝十大貢獻:第一,屹立世界東方;第二,奠定中華版圖;第三,多民族的統一;第四,創制滿洲文字;第五,興建皇家園林;第六,傳承中華文化;第七,英傑人物輩出;第八,中國人口激增;第九,遷都盛京瀋陽;第十,保護文化遺產。

閻崇年歌頌大清有十大貢獻,二月河寫《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名滿天下,清宮戲辮子戲充滿電視,偉大的清朝偉大的皇帝,好想再活五百年。這麼偉大的朝代爲什麼是被人唾罵最多的一個朝代?

清朝有清朝的貢獻,這一點毋庸置疑的,但是中國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這部屈辱史的創造者就是偉大的清朝。清朝帶給國人的歷史恥辱感,一百年也沒有消失,直到今天還是有國家嘲諷中國,今年二月四號美國的《華爾街日報》竟在標題稱中國爲“東亞病夫”。美國人這是在提醒我們的屈辱史嗎?“東亞病夫”時代早成了歷史,可是那段歷史卻是刻骨銘心的痛。

一、東亞病夫

近代思想家嚴復說過“中國者,固病夫也”。陳天華1903年寫作《警世鐘》說:“外洋人不罵爲東方病夫,就罵爲野蠻賤種”。

據相關統計,近代一百多年中,從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算起,清朝與大小西方列強簽訂了一千多個不平等條約、章程或協定,喪失了大量的政治、經濟等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支付賠款高達白銀13億兩,平均每年都有1800萬兩白銀的賠款;喪失國土面積達15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三個法國的領土面積之和。

大清朝面對侵略者有個特點,跑得快和投降主義。英法聯軍進京火燒圓明園,咸豐皇帝一溜煙跑到承德狩獵去了。八國聯軍進京,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直接跑到千里之外的西安狩獵去了。逃跑不叫逃跑美其名曰“狩獵”。只要包住自己的權位,賣了整個中國也在所不惜,這就是慈禧太后“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奴才哲學。

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別看大清朝打仗不行,喫鴉片厲害。“一條辮子、一杆槍”幾乎成了當時大清國的基本寫照。從英國輸入鴉片開始,幾十年間就風靡九州大地,上至慈禧太后官府縉紳,下至工商優隸,以及婦女、僧尼、道士,都在吸食。清朝時候中國的鴉片產量佔全世界鴉片產量的八成,全國吸毒人口達到8000萬人以上,佔總人口的16.8%,成爲世界上吸毒第一大國。

1906年京師大學堂第二次運動會的總結報告中寫道:“東西各國罵吾爲病夫,我因此而反觀之,我四萬萬同胞中,纏足者二分之一,吸鴉片而骨瘦如柴者則去二分之一中的三分之一,花天酒地至死而不悟者則去二分之一中的三分之一,好談清靜無爲而一事不知者有之。以此計之,四萬萬人中有三萬萬七千五百萬爲病夫矣。”

二、日本罵中國爲“支那”

在中國近代史上,傷害中國最深侮辱中國最痛的的就是日本。唐朝白江口之戰,日本被大唐戰敗,然後乖乖以唐爲師,學習中國一千年。明朝萬曆朝鮮之役,打得日本三百年不敢侵華,豐臣秀吉定都北京的計劃泡湯。清朝甲午之戰,日本打得大清朝臉面全無,拒絕承認清朝代表“中國”,打出來一個屈辱的稱呼“支那”。

在最初的時候“支那”這一詞完全沒有侮辱的意思,它最初起源於印度,古代時印度人稱中國人爲“chini”,據說是秦的音譯,到了唐朝時期,佛教逐漸傳入中國,經文要翻譯爲漢文,於是僧侶便把“chini”翻譯爲支那。在這時候,支那只是其他國家對我們的一個稱呼,既沒有褒義也沒有貶義。

在甲午之前日本一直把中國尊爲上國,甲午之後日本得意忘形徹底藐視中國。甲午戰爭之後日本人對當時中國人的稱呼爲“豬尾巴”“清國奴”以及“豬尾奴”等等,這是日本人給中國人起的侮辱性的綽號。

甲午戰敗,“支那”一詞在日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於失敗者的輕蔑的色彩。1913年又根據駐華公使的提議商定:日本政府今後均以“支那”呼稱中國。1912年中華民國已經成立,日本明顯故意以“支那”羞辱中國。翻閱戰前戰時的日本出版物,裏面充斥着“支那駐屯軍”、“支那派遣軍”、“日支關係”、“北支治安戰”之類用語,對華根本不以“中國”相稱。

我國著名作家郁達夫曾在日本留學,深切體會到這種侮辱:“原來日本人輕視中國,同我們輕視豬狗一樣,日本人都叫中國人作“支那人”,這“支那人”三個字,在日本,比我們罵“賤賊”還難聽。“

只有在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勝利之後,日本人的口中“支那”改成了“中國”,日本就是一個崇拜強者的民族,失敗者永遠不被人尊敬。

無論多少人爲大清朝歌功頌德,無論多少人爲大清朝描紅畫眉,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中國近代史明明白白告訴我們兩個字“屈辱”,這都是大清朝給帶來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