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论谋略,韩信肯定远远高于项羽。事实上,韩信正是这样的人。

前言: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寒冬正月,从未央宫中拖出来一具余温尚存的尸体。华丽的侯服上没有任何刀创剑伤,但身上满身淤青,很明显是被人用棍棒围殴致死。
谁也没想到,此具尸体竟是当年楚汉争霸中威名赫赫战功卓著的齐王韩信。而让他惨遭杀害的幕后主谋则是皇后吕雉和相国萧何。
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一代名将竟死于一群妇人之手,不免让人唏嘘不已。
韩信的前半生无时无刻不渴望扬名立万,大展宏图;他先是投奔楚国项羽,而后转入汉营,始终在找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后来亏得“萧何月下追韩信”,才得刘邦赏识。最终官拜大将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开始他短而强悍的征战传奇。
不可否认,韩大将军的确用兵如神;从出蜀“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到最后“十面埋伏,垓下之围”,连高祖皇帝都忍不住击节称赞且自愧不如:“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如此评价,可谓当之无愧的常胜将军,威震古今的战术奇才。细数同时代的各路豪杰,恐怕也只有西楚霸王项羽才能与他一较高下。
从个人武功来看,毫无疑问肯定是”力能扛鼎“的项王必胜;他自幼随叔父项梁习剑,加上秦末大乱,一路南征北战上阵杀敌,拥有难以匹敌的战斗经验。自刎江前,负伤累累的霸王依旧能屠戮数百汉军,足可见其武功之高。
反观韩信“苟全性命于乱世,未闻达于诸侯”时,连面对乡里屠户的挑衅都不敢为之一搏,甘愿受胯下之辱。虽表现出大丈夫能屈能伸,但也侧面反映出韩信可能连教训市井无赖的武功都没有。
但作为一个优秀的统帅仅凭力气大武功好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得看如何带兵作战。
项羽引以为傲莫过于”破釜沉舟“;为了激发士气,他自断后路,使楚军明白退则必死无疑,进则一线生机。因为对他来说,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而韩信最闻名遐迩的则是背水一战;面对毫无作战能力的新兵,他背水列阵,激发士卒的求生欲望,为保性命而奋勇杀敌。
可以看出,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战有异曲同工之妙。人只有面对死亡的时候,潜力才会最大化的发挥出来。因此从这两场战役来看,论战术双方应该可以打个平手。
但论谋略,韩信肯定远远高于项羽;韩信击败三秦后便和刘邦分兵,北上联络各分封王反楚,逐步瓦解与楚交好的诸侯国,使项羽逐渐变成孤家寡人,众矢之的。
而楚霸王虽然东征西战,杀戮无数,但他却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从迁都彭城到垓下之围,始终都被汉军牵着鼻子走。
三场比下来,一负一平一胜。所以韩信战胜项羽的最根本原因不是上述三点,而是另外一样更重要的东西。
众所周知,项羽灭秦时招降章邯,但其麾下的二十万秦兵却全部坑杀,可见其人是个残酷无情的狠角色。
而要战胜此人,除了谋略过人之外,就必须比项羽更心狠手辣十倍甚至百倍,以毒攻毒。
事实上,韩信正是这样的人。
韩信当年进攻各诸侯国时,刘邦手下著名谋士广野君郦食其本已说服齐地归汉,大可不费一兵一卒和平“解放”齐国。然而韩信听闻后,记恨广野君居其功,立即率兵攻打过来,齐王以为广野君背信弃义,竟将其烹杀。
可以说,韩信的嫉妒之心害死了广野君。
熟话说“慈不掌财,义不掌兵”也是对他最好的诠释;韩信如何痛下狠手,也可从“垓下之围”中布置的天罗地网可见一斑。
自古以来,华夏内战都讲究网开一面围师必缺;当一方败绩,败者可以顺势逃脱,没必要赶尽杀绝。
而韩信却反其道而行,把项羽“围匝数重”,发誓不留活口;将垓下周围的树木全部砍掉。白天包围消耗,夜里四面楚歌,将项羽任何逃生的机会都掐死在萌芽中。
但项羽着实勇猛过人,即使在这样的绝境下,依然杀出一条血路,率领残存的二十八名骑兵来到乌江边,这是韩信始料未及的。最后要不是项羽自己选择自绝,说不定真会应验:“自古江东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综上所述,韩信是一个谋略过人,但同时也是一个极端心狠手辣且刚愎自用的人物。这也是他最后众叛亲离,连当初有知遇之恩的萧何也要加害于他的重要原因。
因为不管是萧何还是吕雉,不仅仅出自为汉帝国的长治久安所考虑,更是对自身安危与否而痛下杀手。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当年爱才是真,如今杀你也是真;如此心狠手辣刻薄寡恩之人,他日真的大权独揽,试问其他人还有活路吗?
只是韩信临死时与其怨恨“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责怪“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如改成“成也性格,败也性格”似乎更贴切。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最难看清楚的其实是自己。
而身边的人相处久了,却能把你看得一清二楚。所以当一个人指责你时,可以一笑置之,但当一群人指责你时,那就应该好好想一想是否是自己出了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