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影视剧中,凡是清宫戏,我们基本上都能看到一个非常标准的动作:无论是各级官员,还是皇宫里的太监,觐见皇帝或者后妃的时候,第一个动作就是放下自己衣服上的马蹄袖(甩袖子)。那么,为何会出现这个动作呢?清朝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以后,江山已经非常稳固,为何还要继承马蹄袖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一系列的问题,看一下什么是马蹄袖,清朝为何长期沿用马蹄袖。


首先,我们需要看看什么是马蹄袖。《清稗类钞》是一部关于清代掌故遗闻的汇编。从清人、近人的文集、笔记、札记、报章、说部中,广搜博采,仿清人潘永因《宋稗类钞》体例,编辑而成。根据《清稗类抄》中的描述:“马蹄袖者,开衩袍之袖也。因形如马蹄,故名。男子及八旗之妇女皆有之。致敬礼时,必放下。”也就是说,马蹄袖属于清朝服饰中的一种袖子,在本来就非常狭窄的袖子上,接上了一个半圆形的袖头。由于样式很像战马的马蹄,因此被民间俗称为马蹄袖,在满语中,马蹄袖被称为“哇哈。”

甩马蹄袖子的动作,有专业的称呼,,被称为“放哇哈。”那么,满族人为何要使用马蹄袖?众所周知,满族曾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渔猎民族,东北地区的气候一直比较寒冷。东北地区的春季和秋季很短,冬季反而很长。生活在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人们,经常穿兽皮制成的衣服用于保暖。与此同时,为了打猎、追逐猎物、骑马方便,满族人的袖子都非常狭窄。其实,并不仅仅是满族人,在我国北方地区,很有古代民族都采用了这样的模式。


一个问题出现了,躯干和四肢在衣服的包裹下,能够取暖。但人们的两只手仍暴露在外面,在寒冷的冬季,如果保护不好自己的双手,很快就会被冻伤,甚至溃烂。对于游牧民族或者渔猎民族来说,如何保护双手,同时兼顾狩猎等动作很重要。因此,在古代历史上,满族人的衣服上出现了马蹄样的袖头,非常类似于中原地区的袖暖。其实,中原王朝的汉服也分为广袖、窄袖和胡袖之分,贵族们一般穿广袖衣服,至于平民仍然是以窄袖为主。

满族人在冬季进行狩猎的时候,两只袖头一般都会放下,对两只手起到了保暖作用。同时,两只手还能够继续活动,基本上不受什么束缚。久而久之,形成了满族人著名的“哇哈”文化。遇到了自己的长辈,一般都会“放哇哈、拱手请安”。根据现在的文献记载,早在16世纪,满族人的哇哈文化就已经成型了。当时,清朝的前身后金政权还没有建立。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东北地区建立了后金政权,通过一系列的战争,消灭了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各部,并且击败了明朝的几次围堵。


最终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开始与明朝分庭抗礼。在逐渐崛起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满族的服饰制度文化。后金政权建立以后,与明朝长期对抗,但在各方面都借鉴了明朝的成熟经验。例如官员胸前的补子、官员品级、官员的称呼等等,几乎与明朝如出一辙。当然,在官帽、官服样式上,双方的差别还是比较大。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继承了汗位。随着后金政权的壮大,皇太极渴望像中原王朝一样,建立各方面的规章制度。

毕竟在努尔哈赤时代,各方面的规定都属于初创阶段,并不严禁。公元1636年,皇太极把国号改为了大清,自己从后金大汗变成了大清皇帝。在此以后,无论前朝还是后宫,服饰、礼仪、建筑等各方面的规定全面建立。在皇太极在位时期,清朝的官服上开始出现了马蹄袖,按照清朝的规定,各级贵族和官员的官服、常服、礼服、丧服、吉服等服饰上,都必须绣上马蹄袖。那么,清朝的官员和贵族们,为何必须佩戴马蹄袖呢?当时,清朝与各种势力的战争仍在继续,贵族和官员们经常需要出征,佩戴马蹄袖,既能保暖,同时又不影响战术动作。


此外,规定必须使用马蹄袖,也是为了警示贵族和官员们不要忘本。记住祖祖辈辈的艰辛生活,以及创业初期的艰难和不易,寓意大清朝“有进无退。”公元1644年,清朝入关。在随后的10多年时间里,清朝先后平定了各路农民起义军、南明各个政权,确立了自己对全国的统治。清朝的江山已经稳固以后,仍然继续保留这一传统,马蹄袖成为了清朝官员的标配。无论是满、汉、蒙、藏等各族官员,官服上都有马蹄袖。

按照清朝的严格规定,贵族、官员、太监,觐见上级或者皇帝,都必须放下马蹄袖请安。采用单膝下跪或者双膝跪地,具体情况,则要看对方的品级和地位。《我的祖父小德张》介绍了清朝后期大太监小德张的医生,其中就有关于放马蹄袖请安的详细记载:“大清上室的官服是马蹄袖,马蹄袖平时可以卷起一层,遇见师父或者比自己高一级的太监,无论是路过或传呼,要迅速将马蹄袖拨下来,左腿上前跨一步,弯曲呈90度角,右腿跪下,左手扶膝,右手自然垂直。”

在清朝入关的初期,马蹄袖上的图案都比较简单。从雍正、乾隆两朝开始,随着经济发展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不同等级的贵族和官员之间,开始佩戴完全不同的马蹄袖。从图案、布料到样式,都不一样,只要在朝廷规定的范围内,可以进行挑选。在清朝皇帝的御用朝服上,还出现了“石青缎绣五彩圆金四季花卉押金线边结袖挖杭酱色寿字箭袖”这种极度奢华的马蹄袖。请注意,并不是什么人、什么衣服都需要佩戴马蹄袖。按照清朝的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民只有袍。”

换而言之,平民的衣服没有资格佩戴马蹄袖,那属于僭越重罪。清朝各级贵族、官员、命妇穿朝服的时候,衣服必须有领子、必须使用披云肩,采用了不同图案、不同布料的马蹄袖。除了朝服以外,常服、礼服、吉服、丧服等各种服饰上,也必须佩戴使用马蹄袖。在各种清宫剧中,只有男性才有马蹄袖。其实,并不是这样,包括皇太后、皇后在内,清朝各级后妃、命妇也都佩戴马蹄袖。皇宫中的太监、侍卫、杂役等劳动人员,穿正装的时候也必须使用马蹄袖。不得不说,马蹄袖已经彻底融入了生活,成为了清朝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进入清朝统治的中期,清朝的贵族们已经明显出现了贪图安逸、马放南山的情况。鉴于这方面的问题,乾隆皇帝还专门设立了一座“训守冠服骑射碑,”用于告诫各级贵族们不要忘记先辈们往日的生活。其实在清朝的统治稳固以后,清朝各级官员和贵族、命妇们,都喜欢穿便装,因为便装比较宽松,相对舒服一些。只有参加朝会或者活动的时候,才会换上官服、礼服等服饰。目前,在各种清宫剧中,仍然能够看到放马蹄袖的动作。直到清朝灭亡以后,随着新文化的融入,马蹄袖才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关文章